我出游很少,也不擅长写游记。退休后,本计划选择一些已泛游过的地方去重游和深游一下。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但变化也在催生新计划——补记旧游。法国获诺奖的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唯一真正的旅行,唯一的青春之路,不是去观赏新的景物,而是获得新的目光。”再聚目光并获得新目光,是我补记旧游的宗旨。不仅用自己的心眼,也借他人之心眼。这补记,是杂交水稻、混搭衣衫,是意识的河流。这河流也许会流经过去和现在,现实和想象,会流向岁月的沙滩,流向书本的行间,甚至流向自己都不知道的去处……
——题记
一个大宫殿中,往往还有小宫殿,一个大园子中,常常也有小园子。我倒是很喜欢那些宫中宫和园中园,那里不喧嚣,还别有兴味。
我去颐和园,会用更多的时间逗留在“耕织图园”中。这个园中园,似乎不属于颐和园三大区域(政治活动区、生活区、风景游览区)中的任一区域。大多景点介绍和推介中都少见它的身影。人们的目光和足迹大多会留在:东宫门区的乐寿堂、大戏台,万寿山前的排云殿、彩绘长廊,后山的苏州街,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以及湖边的石舫等处。我也不能免俗,第一次去主要游了东区,第二次、第三次去,位于西北部的“耕织图园”,进入视野和心田。在慢游中,也大致了解了这个园中园的前世。
乾隆皇帝为了表示他对农业的重视,遂令在颐和园的一角,按水乡农家风格建造似乎和皇家园林不搭调的园区,并题名“耕织图”。园区建造了织房、染房、蚕房,并命内务府将原先位于地安门附近的织染局(丝织布匹的生产机构)和圆明园的十三家蚕户迁移于此。四周环植了大量桑树,它们与稻田毗邻,俨然一幅“男耕”与“女织”珠联璧合的样貌。帝王真心重视农耕,顺带作一下秀,成就了一个园中园。乾隆一得意,又命人把元代画家程棨所绘的耕作图与蚕织图48幅,刻上石,加上他自己的题诗,镶嵌于玉河斋的游廊上。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当时的“三山五园”,耕织图园也一同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我们现在所见的园区面貌,是重新修缮后的。
耕织图园,好像是主园区的一个私生子,抑或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庶女,再抑或是帝王家的别院。它和主家,有一些格格不入,似乎也有一些逃逸了管束后的闲散。走在耕织图园,直觉这里是颐和园最平民化的地方。地势平坦、屋舍素朴,东区的满园王气被消弭了许多。耕织是民生根本,将民间耕织传统,用图、碑、堂舍、林园等符号,提炼成耕织文化,是矫揉造作还是匠心独运?天知地知。但徜徉在展陈着描绘耕种和织布过程的石碑和拓片的游廊间,读着乾隆《题耕织图》中的诗句“堤界湖过桑苎桥,水村迎面趣清超。润含植稻连农舍,响讶缫丝答客桡。”不禁对耕织活动心生出一份敬意,也不禁恍惚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诗中描绘的当年耕织图的景象,也许不复在,看不到稻田,也听不到“响讶缫丝”,但“趣清超”,不是虚言。
从颐和园的园中园,联想到一处宫中宫——位于凡尔赛宫的大、小特里亚农宫。十年前,我的足迹到了凡尔赛宫,却没有到这个宫中宫。看了介绍后,就特别想到这里,足未到,心先到了。
在《凡尔赛宫原来可以这样看》(法·尼古拉·米洛瓦诺维奇)一书中,推荐和介绍了大、小特里亚农宫。路易十三国王,购买和拆掉凡尔赛花园外的名叫特里亚村庄的所有房子与土地,着手建造了一个小宫殿,保留了村庄的原名叫大特里亚农宫,现在看到的宫殿,是后来被撤除重建的。这里曾是国王、王后或外国皇室人物的逗留地。如今,它作为凡尔赛宫的一部分向公众开放,并且仍然作为国家的接待场所,迎接尊贵的客人。小特里亚农宫也是一个位于凡尔赛宫的宫殿和庭院。是路易十五为其情妇蓬帕杜夫人建造的,但这个情妇在城堡建成前去世了。路易十六登基,将该宫殿及其花园给了他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供其独家享用。几世国王,为避开宫廷的繁文缛节,逃避沉重的政务,而乐于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中。大、小特里亚农宫以及花园由此而生。我从图片感觉到:和颐和园的耕织图园一样,这里的建筑少了很多皇家气派,多了一些平实素朴的风格。小特里亚农宫的宫殿内外都小巧玲珑,俨然是个享受生活的地方。

在小特里亚农宫的花园里,有一个“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小村庄”,可谓是园中园。一条小河,分割着十二栋建筑。建筑有磨坊、有塔,有居室、有小剧场。为了使小村庄秀丽别致和古朴,除了王后的房子屋顶铺瓦,其余屋顶铺的是茅草或芦苇,房子的正面是木筋墙。这个后人所说的赤字王后,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喜欢英式花园,崇尚自然美,追求返璞归真。在她的小村庄中,有农舍、池塘、河流,据说还接纳农户,引入新植物品种,进行农艺实验。小村庄不仅供王后消遣,还进行农业经营。小村庄还包含一个小农场,种植大麦、燕麦、苜蓿,还养牛、羊、猪、兔。它还是一个教育王后孩子们的地方。《凡尔赛宫原来可以这样看》(法·尼古拉·米洛瓦诺维奇)一书中说:让·雅克·卢梭在1762年发表的《爱弥儿——论教育》中就提到了此事。这个此事并不是玛丽在小农场教育孩子之事,因为卢梭作品发表时,玛丽还很小。玛丽是1774年成为王后的,何来教育孩子这事?卢梭提到的此事,是以前的王后教育孩子之事。玛丽可能读过卢梭的作品,认同卢梭有关自然教育的思想,也把小农场作为教育孩子的自然场所。
这些叙述和推测有几层是事实,几层是美化,不得而知。现在的大、小特里亚农宫的样貌也是几经修缮和布局后的。我想象我参观了这里,会有什么感受呢?想象是不算数的,还是要亲自去看看呀!
期待着这个亲自!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