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凡尔赛宫后花园,无疑是一个值得一去再去,一记再记的花园。我只去过一次,而且是十年前了。游览这花园时,我先生不断地说,他还是更喜欢中式园林。我当时说,各有各的特色吗。不比谁谁好,看谁谁是什么性情。
早就知道:凡尔赛花园是西方园林的代表和典范,规范布局 、几何图形等。刻板印象一经形成,还会有啥感官呢?

上面这些图像,是我架着镜片的眼镜和像素不高的相机看到的。站在高处看到的大全景非常壮观,景深纵深感不请自来。树木长成绿墙,墙洞里藏着雕像……这些所见和中式园林相比,就像白种人和黄种人、黑种人,黑眼睛与蓝眼睛,短发和长发,卷发和直发,其不同一目了然。可花园内在性情的不同,那是要用心去了然的。
凡尔赛宫及其花园的建造,从路易十三始,到路易十四时已现规模。路易十四十分喜欢其花园,并热情向宾客推荐,为此还亲自写下《参观凡尔赛花园的路径》一文。这篇文章介绍了参观花园的基本路径,以及不可错过的重点景观。其中重点提到了水景和小树林。这也是我印象深的两处。无水不成园,水也凡尔赛花园的灵魂所在。花园的水面是辽阔平坦的,甚至可以称之为运河,它不似中式花园常见的池或溪蜿蜒曲折,也不似西湖这样的天然湖泊和颐和园昆明湖那样的人工湖袒胸露臂。它从凡尔赛宫的正面或背面(我搞不清哪算正哪算背)开始,沿着绿色地毯(草坪)延伸而去。干流长1.5公里,宽62米。它开始也是引入周边湿地的湖水和池水,甚至引入贯穿巴黎的塞纳河水。可是这些水源远远不够,因而开凿并用机械设备引水和泵水。如此辽阔平坦的水面,近看像一面大镜子,和天光云影互映,向远看它一直向前延伸,消失于视线就仿佛消失于地平线,形成一个无际的深景。这样的水没有小桥流水般的婀娜和含蓄,也无以成全曲水流觞的雅集,那般平远直抒胸臆,那般朴素大方,仿佛要洗尽铅华。
树、石、山,是中式园林的基本要素,哪怕没有自然山脉,或挖湖堆座山如颐和园;或用石头堆成山,俗称假山石,或将有型有款,块头大的石(如太湖石)直接当作山即石山,如江南园林。凡尔赛花园似乎没有山,但可以感觉到树就是山,树还是山墙和宫体。层林叠翠的树林成了山,高树堆叠成了墙,还有墙洞呢,矮树(灌木丛)排列成宫——植物迷宫。天造的石块已经在人手下变成一尊尊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雕像。它们被安插或穿梭在树木广场和草坪之间。一块块的草坪组成装饰花坛,草坪中劈出螺旋形图案的沙路小径,供人行走。还有那些用植物拼出的几何图形……这些在我们见惯的中式园林中是少见的。
到底是凡尔赛花园代表的西式园林美?还是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式园林美?不好说,各美其美吧!不同的审美范儿和调儿,是如何形成的,文化学者艺术家们是有些说道的,不差我来饶舌,即使想绕舌,也只是自说自话。
凡尔赛花园的路径大多是直线条,树木也大多端直。大大大咧咧地,不藏不掖,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这是它的相貌也是它的性情。这相貌和性情的形成,人们常拿对待自然的态度来说事。造园林怎么都和自然脱不了干系,也免不了要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再造。中式园林,移天缩地,尽量按原貌浓缩自然,人小心翼翼的遵从自然的法则进行设计和再造,用匠心创造出随性。凡尔赛花园的规划布局,是在让花草树木和水流接受社会法则的规制和改造,是在用匠心呈现出理性,在对树的修剪和排列上尤其如此。很少把树修剪得盘曲嶙峋,也较少让树自由散漫地自顾自的婀娜。行道树整齐笔直,散落在草坪,建筑之间的树,也大多成几何立方体,从高处俯视,像一枚枚国际象棋棋子。在我的认知中,我们中国人对树的修剪,尤其是对园林树木的修剪,多是从树的个体考量,修剪出想要的造型,让它富有各自的姿态,较少追求甚至是规避树形的规整统一。当然大片树林的栽种另当别论了。
这园林的性情和风格,似乎是和我们对民族性情的某些认识是反着来的。要说讲求整齐划一、和谐对称,那是喜欢大一统,奉行实用主义的族群喜欢的。要说别具一格,标新立异,追逐浪漫风情,那是钟情于自由化的族群所擅长的。然而事事都不能一概而论。像园林这种非生存必须品的玩意儿,恐怕是用来安放别个心灵别个性情的。中国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是文人安放另一个自己的所在。受官场和社会的拘束太多了,造个园子放逐放逐自己?而追求个性自由的西人,倒要在园林中表现规范意识、科学态度、集体精神?园林建造是来补缺的,像五行运行,少什么补什么,补社会运行或生命运行中的缺和少?
以上是自说自话,不当真!最近看了央视的文化节目《遇鉴文明》,其中一期是中西园林的遇鉴。有一个观点是:在我国无论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起源就注重非实用性的审美功能,比如王维的辋川别业。而法国园林起源于果园菜地,其造园技术又源自古埃及的测量测绘学和几何学,其审美造型,与实用功能密不可分为。起源就是天性了吧。
无论园林有怎样的相貌,有哪些先天和后天的性情,能赏心悦目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