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2018-10-06 19:52:35)
分类: 数学教学设计和数学备课资料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准备课

(一)教学内容 

数一数  ,比多少

()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数一数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给出了110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

建议:在准备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多少

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

“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

·提供了丰富的比多少的素材。

·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

第一课时  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们要和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呢!大家有信心学好数学吗?

小朋友们请伸出你们的双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数学秘密吗?

是啊,我们都有10根手指。请小朋友们互相数一数。

我们都能从1数到10,那么你能从10数到1吗?互相数一数。

(集中学生注意力,了解学生数数情况)

(二)探索新知

1、激发观察兴趣

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示):这是一所漂亮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自己先看一看。

把你看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独立观察→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2、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物

教师:我们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再数数目比较大的?

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1)数出数量是“1”的事物。

教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面国旗图并加上圈。)

教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出示数字卡片“1”。)

教师:升国旗时我们要做什么?

教师:同学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一位老师、一栋教学楼、一个足球……)

上面这些事物的个数,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从具体到抽象)

2)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教师:同学们再数数看,数量是“2”的东西都有什么呢?(2个单杠,两个向老师行礼的学生,两个读书的学生,两个黄色垃圾桶……)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两个单杠图片及对应的数字。)

教师:小朋友见到老师在做什么?两个黄色垃圾桶是做什么用的?

(结合图片,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数量是3456……)的人或物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它的数量的?谁能到前面给大家数数看?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教师:这些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做事很认真,数数的方法正确。我们大家要向他们学习,做事要认真仔细,养成好习惯。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样数有什么好处吗?

教师:如果以后让你数数,你打算怎么数?

3、认读110各数

1)教师领读各数,同桌互相读一读。

2)教师打乱顺序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4、数身边的数

教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都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周围或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的事物呢?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

5、课后延伸

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不好?(从课上到课下,从学习到生活)

(三)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数了漂亮的小学校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我们发现,数学其实很简单,很有趣,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相信每名同学都能学好数学!

第二课时  比多少

教学内容:教材第67

教学目标:

1、经历实践操作与观察,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一对应,能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通过听故事、看动画,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

3、初步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

    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媒体出示课本第6主题图):从图上你能看出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吗?从它们身上你能感受到什么?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数一数,你能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些什么吗?

 (复习旧知,自然引入新课)

二、新授

探究一:学习“同样多”。

1、讲解“同样多”。

师:小兔在搬砖,小兔和砖谁多谁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黑板上把相应的图片一一对应。)

师: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

(板书:同样多)

2、发现“同样多”。

师:在图上,你还发现什么和什么是同样多的?(小猪和苹果同样多,小兔和萝卜,萝卜和砖……)

(多媒体演示,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3、摆“同样多”。

1)教师指导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2)独立摆“同样多”。

利用你手中的物品,摆出同样多的两种事物。

探究二:学习“多”、“少”。

1、讲解“多”、“少”。

师:1只小猪扛1根木头,小猪和木头也是同样多吗?

一只小猪对应一根木头,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有没有多余的木头?谁多谁少?

(木头多、小猪少;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板书:多、少)

2、发现“多”、“少”。

师:图上还有什么可以比多少的?你会用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来说一说吗?同桌试一试。

(小猪比小兔少,小兔比小猪多;桌子比凳子少,凳子比桌子多……)

3、摆“多”、“少”。

1)教师指导学生摆“多”、“少”。

师:第1行摆4支蜡笔,在蜡笔下面摆铅笔,铅笔要比蜡笔多1支。第2行摆几支铅笔?

(提示方法:怎样摆,才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

2)独立摆“多”、“少”。

利用你手中的物品,摆出不同样多的两种事物,说一说谁多谁少。

  (观察→感悟→操作→理解)

三、课堂练习

做一做第36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你的方法是什么?

(体现解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突出个性发展)

四、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是都可以用来比较的,只要我们小心观察,努力探索,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