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青年研究者为何应多参加专业性质的学术研讨会

(2010-11-12 16:25:26)
标签:

杂谈

分类: 独立时评

论青年研究者为何应多参加专业性质的学术研讨会

——写在作为研究生第一次参加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之后

 

作为一名刚刚离开本科学习生涯而走向研究生阶段学业旅程的一名学子,我很荣幸地能够在“读研”后不久便接触到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的召开,这对本研讨会能够于今年召开于北大是分不开的。在学术诸方面颇有收获之际,我亦对作为一名年青的研究者为何应该积极地参加此类会议进行了一些思考的整合。虽可肯定——参加过专业学术会议广大青年同学亦会有和我一样的相似心得或更深入的见解,但我依然打算总结个人的浅思,惟愿共享、共鸣、共勉。

 

参加集中的学术研讨会,对投入研究工作的青年研究者来说,是为八方面有利。

 

其一,对业界研究现状的整体把握

既然投身于一行进行专业性的工作,便要求其人需要有把握该行大局与趋势的能力。大局者不外乎即两点:一即为当前的现状,而其二为发展的方向。具体至我们的科研来说,便是“研究现状”与“前沿热点”。作为一次全国范围的大型的综合研讨会,其所反映的诸方面大主题则必是当前业界所重点进行的或积极着眼的方向。其实,会议手册上每个大专题的题目就是对该方面信息最为精简的总结。青年研究者因为刚从泛面的学习(本科)走向专业的研究(研究生),在客观上有经验和视野的限制,则通过这些宝贵的信息与机会了解业界的大动态尤为重要。

 

其二,对专职方向的深入理解

研究生所从事的某一专一方向的研究工作,必囊括于上述业界大方向的某层分支体系下。而一次广范围的研讨会则是与研究生所从事工作息息相关的业界学者们报告工作阐述观点的大舞台。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这些前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均宜尚处在研究生涯起步阶段的研究生多接触、多学习、多思考。在接触的过程中,之于经验有所借鉴,之于方向有所认识。之于问题有所思索,则对研究生升格自己的研究工作大有帮助。

 

其三,对视野的拓展

上已存述,青年研究者即将接触的是专业性方向性较强的研究工作。而地球科学整体作为一个大系统,从事物广泛联系的角度来讲,甚至之于地学外的其它自然学科乃至社会学科都有着或多或少不可或缺的联系,更何况其内部各分支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青年研究者不仅需要在自身所从事的方向加强理论与经验的素养,更需要拓展自己的眼界,向业内其它方向“多多取经”。而研讨会广泛的话题主题为我们进行视野的拓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使得我们不仅能够在专业的深度上有所进展,在相关联的广度上有所拓展。

 

其四,对方法论的建构

研讨会不同于学生们平常所熟悉的课堂教学。其最大的特点是,专业的学者从具体的问题入手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由头至尾理论式的传授。稍加思考可以总结出,这个过程中最大的特点便是方法论的介入——既然是具体问题,其解决须阐述其具体的手段。在与会者报告的内容中必有的一个步骤便是阐述自身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是业内前辈在实际的工作中加以广泛应用的。对于即将通过各种研究方法来达成具体问题的青年研究者,总结这些具体的、各有特点的方法加以整合,并上升到方法论的层次用以指导自己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五,进入由点至面的起点

虽然研讨会覆盖了业界整体的方向与前沿,但具体至每一工作的报告来讲,其依然是“量子性”而不是“连续性”的:组成会议的报告只是一个个有代表的点,而并不能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面面俱到地反应一区乃至一域所有的问题。这就要求有心的青年研究者能够从研讨会的诸报告所提供的点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这些包含着丰富信息的点成为我们的眼界进军整个一方面问题的“前哨站”。举个例子,假设说我们听了一次关于研究某区造山带的报告,可能报告者研究的具体工区只占整个整个造山带很局部的一块,但报告者本身即是整合了各方面关于该造山带研究的信息而支撑或建构自己的研究的。那么,我们有没有那份心在听取本报告者所阐述的具体问题的同时,去刻意留意他的报告中所引用的相关方面前人研究的具体文献的名称呢,以此类推,把有限的接触点的机会,变成由点至面进行拓展的起始。

 

其六,体会大师的为人治学之道

对于一个年轻研究者来说,如何积淀自身的人文修养,是要与加强学术能力是提到并重的位置的。在当前这个信仰缺失、浮躁作风与功利主义统治着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我们有必要从各生活中各方细节来汲取可贵的精神华粹。全国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必然是一个为数不多的大师汇聚、知识分子云集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无论是独立思考的气质、谦谦有礼的谈吐、争而不毁的辩论,甚至是开场一个轻轻的鞠躬的细节,面对求教的学生时自然流露的亲切而细致地讲解,我们都有理由去相信人文关怀,相信为人之道与治学之道不湮于浮生。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去相信,追求那些可贵的价值观的人,并不是孤单而行的。

 

其七,如何成功地做出一堂精彩的报告

从这点开始其实都是一些细节的内容了。这应该也是每个青年研究者最为直接的收获。学习先师和学长们如果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条理清晰而又富有水平地阐述自己工作的成果、思考的结论。这对于一个“时刻离不开讲PPT”的研究者来说,富有直接的意义。

 

其八,细节知识

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中,总有或多或少的“窍门”,是课本上永远教不到的,更甚一些,甚至某些独到的方法,是换个人就不一定能够学习得到的。在诸多的报告者中可以集中总结这种“小窍门”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种细节的知识虽然受面小,但只要有心积累,往往可以对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

 

如上,通过本次亲身参加北京大学的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在方法论层面上有以上八方面体会与总结。思虑浅薄,仅求可勉, 指教为盼。

 

 溯 鹰    

2010年11月12日

于 燕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