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一下说公共政策是这个,一下说是那个,搞得你昏头。
事实上,看似矛盾,实际不然。他们是在用不同的视角研究,所以。。。。、
先有鸡先有蛋? 如果是先有蛋,从先有蛋的视角研究,那么一定是后有蛋。
如果是先有鸡,从先有鸡的视角研究,那么一定是后有鸡。
公共政策的第二、三、四章,都是总论,都是把后面各章内容进行概括抽象和压缩。从理论形成过程,是后面在前,实践在前,这四章是总结归纳和学术升华。
第二章,讲公共政策本身到底是个啥东西,比如,张三,张三是个什么形式、内容、作用、特质。(外貌、学识、职业与业绩、特别的长相)。
第三章。讲公共政策是来自哪里?
从静态的观点,从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来自一个系统,公共政策是一个系统输出的产品。这个系统如贯标系统文件有些类似,是一个联系的静态结构。系统论的意义在于分界,有一个系统内外的逻辑。把客体系统与政策系统区分开,政策系统相对与客体系统存在。定义政策系统是政策参与者的集合,包含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因为这三者都在参与。但是客观系的统(问题和目标人群)不在其中。主体系统包含(制定的政府、执行的政府以及间接参与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提出公共问题、影响政策制定、影响或改变政策环境的社会成员、组织)。系统的运行理论,把后面的全部概括。
第四章。也是讲公共政策是来自哪里?
不过换了视角,是从动态的观点,从过程论的观点来归纳的。认为公共政策是一个过程。
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认识论和社会)是一个层次的,属于内容逻辑; 静态属性和动态属性是另外一个层次,属于形式逻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