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做主语,是一个生命体
(2022-09-21 16:42:50)中国文化做主语,是一个生命体
教材的表述,多处用中国文化作为主语,多次提及中国文化的命运。这种表述,基于中国文化是一个客观事实,基于历史文化现象,基于历史文化事象。经过数千年的经历,文化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似乎独立于人,尽管它是人创造的总和。但从文化研究者来说,是把自己独立出来,作为一个观察者来研究的,站在局外。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用来解释历史文化现象。这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农耕自然经济,是数千年一直没有改变的中国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成为政治制度(上层建筑)的基础。自然经济、定居生活,宗法观念,专制政治体制,他们是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农业宗法社会的文化特性,体现在专制制度中,是专制的核心。专制统治的维护,必然引起科举、制度、礼俗,它们都是支撑,因而,它们也是扎根于农耕自然经济的土壤。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
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生命体,其历史命运经过观察,得出如下结论:走过这么一条曲线——先秦的创始与奠基、秦汉的演变(重大新变,大一统带来文化的迁移扩散、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曲折前进(政局动荡不安,引起继续融合)、隋唐两宋的文化鼎盛、元明清的衰变。这显然是一条起起落落的波浪线,分为五个历史文化分期,难道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波浪式前进——同任何事物一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是经济基础起作用,还是政治统治者个人起作用——
因为经济制度没有改变,都是封建社会,所以不是经济基础起作用,而是各期皇帝的作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各个时期的皇帝是怎么想的,决定了它要怎么干——这些皇帝怎么想,自然也是考虑了当时的历史条件,每个皇帝都是想把地域搞大把统治维系把文化延续,但是思考的程度与实际作为千差万别,新陈代谢规律,必然是新的力量冲破旧的衰弊,出现波谷到波峰的循环。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历史的全部,所以说,历史规律也是文化命运。当然,在起伏的政治格局下,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怎么起伏的,是要关注的。且,狭义的文化作为一个中性词语,可以分出高低衰败好坏吗?文化成就代表文化鼎盛,文化鼎盛时期是否也是政治鼎盛时期,文化的好坏高下起伏怎么界定——因为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狭义的文化,但是就文化影响力来说,可以确定其地位作用与高下。我们要关注的还是狭义的文化为主,包含社会文化心理、伦理道德、宗教观念、治理国家的理念、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生产力的发达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