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国内外农产品营销现状及发展新模式(一)
(2011-11-27 21:55:59)
标签:
转载 |
农产品营销就是指在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过程中,生产经营者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同时实现自身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创造性的活动,即对农产品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然后以合理的价格借助有效的宣传,通过高效率的流通渠道把农产品在人们需要的时间和地点销售给消费者。
(2)农产品弹性低,其价格变化引起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变化幅度较小。
(3)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的不一致性。这主要体现在农民的自给自足性和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连续性和生产的季节性。
2.国内外农产品营销方式和现状
2.1
欧美等国农产品输出国农产品生产高度集中,产品市场化、信息化和科技含量高,因而其营销渠道较短,主要从产地批发市场直接出售给零售商,其特点是:(1)产地市场集中。如美国农产品生产区域化程度高,形成了玉米、小麦、大豆、蔬菜、水果等生产区域,其农产品产地市场非常集中,在整个销售渠道系统中,产地批发市场与零售商的交易占98.5%。(2)销地批发市场辐射城市农产品集散市场。如美国公路、铁路交通发达,农产品常常能够迅速运往大城市车站,这样农产品供应并非集中在大城市郊区,而是在遥远的生产区域,其销地批发市场占农产品总交易量的20%
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主要为农产品输入国,其较多农产品依赖进口。农产品流通渠道复杂,有中央批发市场、地方批发市场、中间商批发市场和零售组织以及供货组织,有定单限量生产、生活协会定单配送等。其渠道特点如下:(1)渠道环节多,流通成本高。日本《批发市场法》规定禁止中间商从事批发业务,使极少数批发商(如株氏社等)从产地市场进货,因此绝大多数农产品要经过多级批发市场的交易,因而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2)渠道流通规范化、法制化、效率高。尽管流通环节多,但日本批发市场采用拍卖、投标、预售、样品交易,甚至同一产品两家机构同时拍卖,形成的价格公开、公正。
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是:(1)农产品生产区域化。美国农产品生产区域分布便于产地市场形成规模效应,有利于农产品集散。(2)借鉴日本经验,规范农产品市场行为,制定法律法规。(3)渠道组织多元化,特别是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日本和美国绝大多数农民加入合作社,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都建立了为农民和农业服务的各种合作社,它是农民进入市场的最好形式之一。(4)管理的企业化和市场化。欧美国家的农业产业化使农业内部分化出各种专业的产业企业。(5)渠道结构短化和一体化。
2.2
2.2.1
2.2.2
2.2.3
2.2.4
3.我国农产品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3.2
目前农产品营销大部分是农民出生,过去多为生产兼营销,现虽有一批小商小贩发展成专事农产品营销的经纪人,但多缺专业培训,很难融合现代营销,将农产品生产、营销策划、销售实施连为一体的复合人才更是难找,这与我们的农业大国格格不入。
3.3
当前我国虽然建立起农产品质量生产、销售的系列标准和认证体系,但是标准使用、建设、管理需要花很多费用,农民承担不起;此外,市场竞争不公平、农民利益得不到保护、流通环节不畅、优质不优价现象普遍存在。
农民及时、准确地获得市场信息很难,生产和消费市场信息不对称。加上部分农民素质和自我保护不够,对各种各样的信息不知如何分析、判断、鉴别,只凭主观判断,往往不能有效进行市场细划和准确的产品定位,造成大路货居多、同质化严重,往往是人家赚钱后跟着学,结果再出来的产品却不被市场接纳。
3.5
有关农产品贮运保鲜科学技术跟不上,造成农产品浪费严重,农产品营销附加值得不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