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软实力之二:危机处置力
(2011-02-18 15:19:55)
标签:
突发事件处置农业危机直接经济损失舆论引导农耕文明 |
危机处置就是通过应急管理把多发的自然灾害和无常的经济危机对于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用常态的机制予以化解,把危机带来的农产品产量损失和农民收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危机是一种使组织或个人遭受严重损失或面临严重损失威胁的突发事件。危机也是组织或个人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欧洲人权法院将其定义为 “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正常生活构成威胁的事件”。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3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784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742.6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86.3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339.9亿元。极端天气带来的低温雨雪冻害、热带风暴、台风、暴雨、洪涝、雪灾、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大疫病和公共卫生事件接连发生,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可见,危机处置的任务之艰巨、矛盾之突出、挑战之严峻。
虽然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基本还是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每年因灾损失都非常巨大,严重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十一五”期间,我国年均因灾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按人均400斤计算,相当于2.5亿人一年的口粮。2009年,全国农作物因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7.08亿亩,损失粮食1107亿斤。每年仅动物发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00亿元。2009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水产品损失116万吨,受灾养殖面积129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52亿元。除此之外,农机、农垦、乡镇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系统自身每年因灾也损失不少。这些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农业的弱势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做好危机处置工作,对促进农业增产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把危机处置摆到重要位置,以应急预案和法制、体制、机制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应急能力,积极预防和处置各类农业突发事件,初步形成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农业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农业领域处置危机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国农业领域靠天吃饭的思想根深蒂固,农业危机管理的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应急管理工作才刚刚起步,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够强,应急信息反映不够灵敏,应急机制不够完善,应急保障能力亟待提高,做好农业危机处置和应急管理工作任重道远。
(一)树立危机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风浪、起伏与挫折,在各种各样内外部因素的交错之下,危机的种子就此萌芽生长。在同样的危机袭击面前,有的人可以镇定自若,在最短时间内平复危机,而有的人却应对无措,损失惨重。毫无疑问,对待危机事件的心态、应对的策略、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决定了人一个遭遇危机事件之后的结果。许多习惯了成功的人士,并不习惯面对危机,在危机来临面前要么惊慌失措应对失当、要么沉默躲避忍受指责。在潜规则异常复杂的社会中,要获得真正的成功,必须有高度的危机意识以及危机管理能力。眼界决定高度。一个人的危机公关意识有多强,他的抗风险能力就有多强。同样,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危机意识决定了全行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大动植物疫病、农产品质量安全、渔船水上安全等突发事件多发频发,需要农业系统干部职工树立危机意识,把减灾防灾作为增产增收的手段之一,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促进农业危机处置从被动应对转向更加注重源头控制。农业领域涉及行业多,产业链条长,危害因素复杂,风险隐患大,随时可能引起突发事件。因此要在所辖范围排查可能产生危机的所有内容和要素,对可能产生危机的环节逐一分析检查,得出结论,研究每一种危机发生时最适合的管理和应对措施。通过开展隐患排查,进行风险评估,梳理风险因素,查找产生原因,评估危害程度,提出科学意见。当前的任务是针对风险评估基础薄弱现状,尽快组建评估队伍,完善评估机制,开展评估研究,提高评估效能。加强监测预警,及时掌握各种应急信息,防止小的风险隐患演变成大的突发事件,有效减少灾害损失。
(三)推进危机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平。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的指挥体系。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功能的农业应急指挥平台是当务之急,逐步实现中央到地方各级农业部门应急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联动。其次要有一套完整的预案体系。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危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行动准则。及早制订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操作性。还要有一支专家队伍和应急救援队伍,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靠得住。最后必须落实应急资金等保障措施,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妥善救助。做好种子(苗)、疫苗、农药、帐篷等各种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应急所需。加强灾变规律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急技术措施,为科学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供技术支撑。
(四)为妥善处置农业突发事件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除了少数是人为因素外,更多的时候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引发的,并非政府所能控制的。事件发生后,如果政府及时向公众发布消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等相关真实情况,完全可以赢得公众的理解和工作的主动。相反,在公众欲知、应知而未知,媒体又热衷报道时,政府不及时发布信息,不主动把握舆论主导权,结果失去了处置危机的良机,引起公众恐慌,政府失去威信,那无疑是政府的失职。一些突发事件导致高官下台,并不是作为事故的直接责任人,更重要的原因是应对媒体不当,没有及时发布信息,导致公众恐慌,引起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产生危机。要加强危机信息的报告筛选审核,切实提高信息报告发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确保重要信息不迟报、不漏报、不瞒报、不谎报。要建立各级农业部门之间之间更加紧密的信息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应急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建立和完善农业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切实做到应急处置工作公开透明。在“以秒计算”的网络时代,一旦信息公开滞后,就可能为谣言留下传播空间,此时再逼迫公开,将面临更大的猜疑。危机发生的24小时内就要主动与媒体沟通,即使没有正式的答复,至少也要把部门的价值观发布出去。如果有错误应该承认并告诉公众。在谣言四起时,要与媒体保持沟通,并请相关组织同时发布情况。加强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的组织管理,明确信息发布工作机构,规范信息发布程序,避免信息发布不全面或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影响应急处置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渴求权威信息,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政府的公信力就越高。因此,及时应对社会或媒体传播的不实信息,科学澄清事实,解疑释惑,主动引导舆论,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农业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为妥善处置突发事件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五)做好危机处置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形成评估总结,报告有关领导和部门,目的是为应对类似突发事件积累宝贵经验。每次农业突发事件告一段落后,要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发生原因、应对措施、处置情况、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总结评估,并撰写评估报告。总结评估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所提建议要有的放矢,针对性强。通过应急评估,要达到总结经验教训、规范处置程序、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的目的。评估报告形成后,要及时呈报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档案制度,及时整理大事记,注意收集、保存有关资料。
(六)不断完善农业危机和应急管理机制。危机处置需要坚持“一盘棋”思路,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共同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对上强化报告,反映工作最新动态,及时了解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对突发事件的最新指示精神。对内强化沟通衔接,认真做好信息汇总、救灾安排、工作组选派、前后方联络等工作;对下强化灾情调度,协调领导和专家深入灾区指导抗灾救灾工作。从长远看,必须推动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和应急预案负责单位之间的职责分工,努力构建职责明确、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密切配合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