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桃夭
(2025-03-14 09:59:58)
标签:
杂谈文化 |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即便依然是乍暖还寒时分,物候,还是不可阻挡地在潜移默化中渐次嬗变。
漫步野外,忽然会发现脚下的草儿露出了嫩绿的芽儿。不知什么时候,路旁树上,已满是饱胀的蓓蕾。抬眼间,就见原本光秃秃的桃树上已悄默声地挂满了花骨朵儿。这些脸庞涨红的花骨,就像孕期的母亲,挺着大肚子,只等“分娩”的那一刻。那些已经盛开了的花儿,则脱掉了孕育生命时的羞红,花瓣上的桃红淡去了色彩,只略施清纯的粉色于面,把她成熟而灿烂的笑脸付诸于三月的香风。
在北方,除了迎春花,桃花,大约是最早开放的花儿了。桃花的盛放,是一种难以抵挡的生命的热情宣泄——不等叶子露头,花儿却捷足先登,高挂枝头。她无惧春寒,不弃荒芜的底色,只无遮无拦地绽放青春的美丽,倾泻灿烂的光华,展现蓬勃的力量。这些绽放在枝头的满树繁花,给犹且苍凉的天地增添了一些靓丽的桃色。
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总是相通的。桃花的美好品德,亦成为人们歌咏传颂的对象。《诗经》在《国风·周南·桃夭》一诗中,便将待嫁的女子比作桃花,给予她最美的赞誉和殷切的期许: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无疑,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诗中,不仅以鲜艳的桃花比喻美丽的少女,而且传达出一种喜庆的氛围,体现了先民时代特有的礼俗和风情。可以说,在这首诗中,桃花的意象,恰如其分。以其比喻妙龄的女子,真是惟妙惟肖。因此,《桃夭》实在是一首纯情而唯美的诗歌。就是在数千年后,也引发着今人的感情共鸣。这,便是桃花的美丽,桃花的品性和桃花的魅力,也是美美与共产生的美学效应。
又到桃花开放时节,又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欣赏着桃夭的妩媚,品鉴着《桃夭》寄予的无限深情,一种欢快明朗、清丽喜悦之情充斥内心。这样的遇见,何其美好,何其甜蜜,何其幸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