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水“四圣”之蔡侯伦庙遗址发现始末

(2024-12-12 16:37:01)
标签:

文化

分类: 民俗风情

                        

 在有着“四圣故里”美誉的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医圣陶祖”雷祥,这三位圣人的庙宇和墓葬均得以完整地保留,且一直受到后人的瞻仰和祭拜。而两千多年以来,“纸圣”蔡伦的庙宇和墓葬却被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始终难觅其踪迹。而这一缺憾,成为白水各界人士无法抹去的隐痛和愧疚。庆幸的是,2024927日,渭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白水县进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终于发现了被埋没于荒山野岭之中的“蔡侯伦庙”遗址。这一重大发现,无疑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件。

追溯“蔡侯伦庙”遗址的发现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事件的发轫,源于2024315日白水人杨娟(渭南市博物馆宣传部部长)提供的一个重要信息:在白水县太香村的一个山坳里,有一座神秘的古墓葬,当地村民称其为“蛮蛮陵”,传说那应该是南北朝时期一位公主的墓葬。据说,那座陵墓规模极大,它北靠土塬,南濒洛水,东西两侧黄土梁龙头向前伸出,看上去气象不凡。杨娟提供的这一信息,引起了渭南市博物馆的高度重视,博物馆随即派遣考古部多名同志前往太香村进行考古调查。在太香村一组长闫秀丽等同志的引导下,考古队员本着严谨科学的务实态度,对这座“蛮蛮陵”进行了仔细考证,最终弄清所谓的“蛮蛮陵”,属于清代一位达官贵人为其母亲修建的陵墓,并非是传说中南北朝时期的墓葬。

在本次调查期间,考古部还得到了一个意外而重大的信息。他们得知:大约在2000年前后,太香村村民刘怀义先生和他的儿子刘百峰同志在槐沟河村的洛河右岸劳动时,发现了被河水冲到滩地的一块残碑。当时,父子二人见碑上刻有文字,觉得一定有研究价值,便把残碑抬回了家,并一直妥善保管。闻听此讯,考古部同志兴奋不已,即刻带领队员前往村民刘怀义先生家察看。通过仔细辨识,发现这块残碑竟是“蔡侯伦庙碑”的下半部。这一重大发现,让博物馆的同志喜不自胜,即刻将此消息向领导做了汇报。后来几经沟通、联络,残碑发现人刘怀义先生和其子刘百峰同志,最终于202443日将残碑捐献给渭南市博物馆,博物馆为了奖励刘怀义先生自觉保护文物的行为,为其颁发了捐赠荣誉证书,以资纪念。

渭南市博物馆收到这块“蔡侯伦庙碑”后,即着手对石碑及碑文进行了细致的辨识和研究。该石碑材质属灰色页岩,碑宽50公分,残长55公分,厚度6.0公分,残碑上的字体为小楷字体,遗留刻文共 288 个字符。根据残碑推算,“蔡侯伦庙碑”的完整长度约在1.21.5米左右。也就是说,该碑缺失了近1米长的尺寸。虽然碑文残缺不全,考古部但还是对其进行了详细认真的辨识记录。经对残碑上记载内容判断:这块碑石是清代早期“重修蔡侯伦庙”时所立。除此信息,残碑上的核心内容,主要还有以下记载:“......重新端由,建造白水县槐沟河后汉蔡侯伦(庙)”“仓圣遗风会鸟曾 之形制字......依稀蝌蚪数行迹......”“近揽杜康酿法合瓦缶”“更加功德崇史......文人学士居贾行商念......”“邑人张梦熊勒石”“吴耀先书丹”等等字句。由此记载可知:其一,“蔡侯伦庙”及碑石属于重建和重立,而始建时间却无从知晓。但根据“邑人张梦熊勒石”一句判定,立碑时间应在清朝乾隆年间,因相关史料记载,张梦熊属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如此推论,这块石碑距今已有260多年。其二,这块石碑上,同时还记载了白水县其他三圣的事迹。虽然没有看到“医圣陶祖”雷祥的名字,但却提及了制碗史实。据此分析,雷祥的名字或将在遗失的上半部残碑之上。

至此,尽快找到“蔡侯伦庙碑”缺失的上半部分和蔡侯伦庙的具体位置,又成了渭南市博物馆诸位同志的一大愿望。为此,他们也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调研和探究工作。2024410日,渭南市博物馆考古部再次组队前往白水县尧禾镇(原门公乡归并尧禾镇)槐沟河村进行实地调查。遗憾的是,经对当年在河道发现残碑位置与洛河下游河道、槐沟河村周边进行全方位仔细勘查之后,还是没有发现另外一块残碑。调查组的同志们虽然明白,由于年代久远,地理地形变化莫测,那块残碑或许已被洪水冲走,或许沉积于淤泥之中很难被发现,但大家还是很觉失落。

即便寻找的过程极为艰难,但大家从未放弃。后来,在刘怀义先生向导下,大家可是下足了力气,做好了充分准备,大有不见石碑不撒手的气概。为了寻找上半部“蔡侯伦庙碑”,他们不顾艰辛,在河滩丛生的野草中进行了全方位地毯式搜索。可即便大家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埋藏石碑的地方,还是没有找到失落的另外半块残碑。庆幸的是,这一次,大家的辛苦付出没有落空。经过反复调查、探访水上崖下,最终,找到了蔡侯伦庙的大体方位。

2024927日中午12时许,渭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普查队梁新蒲科长、李国栋队长、曾鑫副队长的指导下,在秦欣波副队长的亲次带领下,以王保东第一普查分队,会同第六普查分队吴胜利等业务骨干,在白水县文管所所长杨军峰同志的协助下,终于找到了“蔡侯伦庙”遗址的具体位置。 普查队此次发现的“蔡侯伦庙”遗址,基础部分清晰可见,范围认定确切,加之有“蔡侯伦庙碑”作佐证,“蔡侯伦庙”遗址的发现便成为了有据可查,不可否认的真实存在。这,确实让所有人感到振奋和欣慰。故而,调查成果很快就列入了白水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发现。随后,普查队向白水县当地文旅局副局长李颖汇报了此事。

 这就是“蔡侯伦庙碑”及“蔡侯伦庙”遗址的发现过程。从202443日征集到“蔡侯伦庙碑”,再到2024927日确认“蔡侯伦庙”遗址的发现,渭南市博物馆考古部历时半年之久,他们不辞辛苦,四下槐沟河,最终在白水县第四次文物普查之际完美收关!最为重要的是,本次“蔡侯伦庙”遗址的发现,弥补了白水县“四圣”历史之空缺,为系统研究白水“四圣”文化的起源,探索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阐述白水多元化文化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加强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对白水县来说,“蔡侯伦庙”遗址的发现,也为增加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融合白水县文化和旅游发展事业、接力弘扬地域传统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由此可见,“四普”成果,功在千秋。

值得一提的是,20241114日上午,渭南市博物馆向白水县文物管理所移交了“蔡侯伦庙碑”下半部残碑。白水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军锋同志当即表示:“‘蔡侯伦庙碑’的发现,补齐了白水县‘四圣故里’称谓的实物印证链条,对弘扬四圣文化、增强地域文化自信意义重大。下一步,白水县文物管理所将积极找寻‘蔡侯伦庙碑’的缺损部分,对提供线索或者捐赠的群众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蔡侯伦庙’遗址申报为白水县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加强‘蔡侯伦庙碑’和‘蔡侯伦庙’遗址的保护以及文化内涵的研究、挖掘和阐释工作,为白水县文旅融合发展、美丽白水建设贡献出文物力量。”

至此,“蔡侯伦庙碑”下半部残碑落户白水文管所,极大地鼓舞了白水人民的士气,增强了白水文物人的文化自信。行文至此,衷心祈愿:“蔡侯伦庙碑”的残缺部分能早日被发现,让两块残缺的碑石合而为一,以告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张纸的伟大先圣——蔡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雷公城的传说
后一篇:琼瑶的洒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