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古镇刘家洼

(2024-07-26 19:56:50)
标签:

旅游

分类: 浅笑安然(散文)

听说,澄城县王庄镇是一处历史遗存十分丰厚的千年古镇,不由心生向往。正好,我们要去白水县史官镇一趟。办完事情,一行五人便相约前往。因为王庄镇正好是车主邱老师的故乡,他便成了我们的贴心向导。

从史官街道向东,过武庄村,下杨家沟,经孔走河,即进入澄城县地界。邱老师一边开车,一边向我们讲解澄城县的地理:这里地处关中盆地向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它前拱原阜,后依山陇,位置险要,是历代屯兵御敌之战略要地,也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极其深厚的风水宝地。从地形上看,大体呈“三梁一原”走势,地名多与“洼、塬、坡”等字有关,像“刘家洼”。不过,我注意到,这里的沟谷都不大深,山也不算高,道路倒也平坦宽阔。说完地理,邱老师还向我们讲述了澄城县的历史:澄城县于北魏年间建县,以县城河有澄泉而得名。说话间,已到了冯原街面。冯原镇地处澄城县西北,黄龙山南麓,东隔长宁河与王庄镇接壤,南隔洛河与蒲城县相望,西隔孔走河与白水县毗邻,北与黄龙县界头庙镇相连,交通十分便利。因为是三县交界商贸就尤显发达。车子沿着街道缓缓前行,果然看到街面宽阔、商铺林立,贸易往来不断。我们忙着赶路,也未下车逗留,多少有点遗憾,但接下来的见闻却让大家收获颇丰。

刘家洼芮国墓地遗址

过了冯原街,顺着宽敞的公路继续前行,翻过鲁家河就进入王庄镇刘家洼村。刘家洼村,处于黄河与洛河之间的渭北黄土台塬带,是沟通关中乃至中原与北方的通道,亦是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争锋之地。听说,刘家洼芮国墓地入选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我们更是满怀期待。车子在鲁家河坡头拐入一条田间便道,便到了刘家洼芮国墓地遗址。遗憾的是,墓地遗址被铁网围得严严实实,网门紧锁。无奈之下,我们只能隔着围墙远观一番。但墓主何人、墓地规格如何都不得而知。还好,邱老师给我们讲述了有关梗概:远古的芮国,是西周和春秋时期一个姬姓诸侯国。在周平王东迁之后,芮国曾发生过内部政变以及可能的迁都事件,最终被秦所灭。历史上关于古芮国的记载十分稀少,而遗存在这里的两座“中”字形大墓的发现,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据说,这两座墓葬因被盗而遭破坏,一直没有看到墓主的遗骨。庆幸的是,出土随葬品被全部追回。资料显示,墓葬出土各类文物共400余件,主要有鼎、簋、盘与铜鍑,编钟编磬,及磬架,建鼓、陶埙、木质琴瑟类乐器,还有长达5.3米、上有嵌蚌饰的木雕漆绘图案、下伏圆雕兽形虡座的钟架,甚为壮观。另外,还有长2米、宽1.3米的三栏床榻,其四角皆为铜质构件。还有一件长约1.4米的金首铜樽权杖,权杖头上装饰着蟠螭纹,是国内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金制权杖头。除此之外,残留的各类随葬品总计240件,包括彩绘木俑、铁矛、大玉戈等等。墓葬还出土了大量车马器、兵器与少量玉器。最关键的发现,是二号椁室东北角建鼓铜柱套上刻铭“芮公”的作器,下压的一件铜戈上也有“芮行人”的铭文。专家据此判断,墓主当为春秋早中期的一代芮国国君。我们在围墙四周,就看到了数幅精致而珍贵的文物照片。看来,这段历史虽在黄土下尘封千年,但一件件曾被主人抚摸、欣赏、佩带过的精美物件,都带着远古的气息,诉说着古芮国的辉煌过往。

良周村秦汉宫遗址

离开芮国墓地,我们前往良周村秦汉宫遗址。秦汉宫是一处面积较大、保存完整的秦汉建筑遗址。遗址西北方有高耸的壶梯山,东北有雄伟险峻的杜公山,属黄龙山脉与洛水冲积的扇形黄土台塬。因地势开阔、较为平坦,成为秦汉时练兵场的主阵地。车子一驶入目的地,就见开阔的场地上筑一高台,台上并排设列着四只仿制的汉代圆形瓦当,算是秦汉宫遗址醒目而极富特色的广告。这四只瓦当上的图案各不相同,有饰以吉祥云纹图案的,有以小篆雕刻“千秋万岁”和单独一个“宫”字的。仿古瓦当下的斜坡上,则在绿植上修剪出“良周景区欢迎您”七个大字,看上去很是舒心。邱老师停好车,我们便一同走向景区。依据标牌说明和邱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秦汉宫遗址中心区为一壕沟环绕成的长方形,出土文物主要以各类建筑材料为主,包括多处柱础石、云纹瓦当和秦砖,以及大量破碎的瓦砾。其中,瓦当以各类云纹为主,也可以看到一些文字瓦当,以“宫”和“与天无极”的字样最具代表性。在一些筒瓦和板瓦上,还可以看到陶文戳记,包括“犬亭”“栎市”“大匠”等。可惜,关于良周宫殿遗址的名称,文献中却没有任何相关的记载。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曾经采集到一块写有“貌宫”字样的瓦当。因此,有学者推测,这里,或许就是曾经的“貌宫”遗址。也有人依据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因位于黄河西岸而被称为“河西”,秦、晋、魏三国为争夺“河西”常常掀起战争这一史实推测:良周遗址或许是那时重要的军事工程。也有人认为,这里就是当时皇帝的行宫。因此说,良周遗址的发现,对研究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行宫布局、宫殿结构及其用途都有较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珍贵遗存。

由于景区涉及面积较大,遗址周围全是庄稼,参观者所能看到的,主要是修建的游客服务中心、渭北特色饮食一条街、共和国历程展厅、西安美院良周绘画基地、民俗展演区、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良周古民居、古地道、垂钓园等景点。我们在饮食一条街入口处,看到高高耸立着的一座门楼,上面的砖雕工艺很是繁复。双扇对开的木门紧锁,两旁摆放着长条形门墩石。门楼两侧分列着石狮子,是一公一母的造型。木门上方,砖雕着长方形方框,内书“秦汉宫”三个字。门楼两侧,则竖立着细而高的拴马桩,拴马桩上方,或是骑着狮子的胡人,或是单纯的狮子、猴子等动物造型。门楼背面,除了显示木门的反面以外,设计与正面一模一样。顺着“饮食一条街”走进去,还可以看到一座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门楼设计。门头上是用红色油漆还是广告书写着“刘家洼公社良周大队”。很显然,这里应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队部。如今,里面空阔而荒芜,有一座砖砌的简易露天敞口表演台,台中央绘制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工农兵”壁画却还完整清晰。再往里走,就见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槐树下,吊着一口大铁钟,应该是那个年月生产队用来催促农民上地用的。除此之外,还有一座早已弃用的戏台,应该都是人民公社时期的产物。转过戏台,就来到了“良周村社区博物馆”。邱老师告诉我们,这是由以前的学校改造的。遗憾的是,铁将军把着门,我们无法入内细看端详。但邱老师告诉我们,博物馆除了陈列着这里出土的瓦当、筒瓦、板瓦和绳纹砖外,还以大量的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介绍了良周遗址的基本情况。就在同一院落里,由对檐两排教室改造的陈列室,被命名为“共和国记忆展馆”。里面声光电设施齐全,主要介绍公社化时期的大队部和学校。游客可以由此以小窥大,了解共和国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听说这里还有一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堡,我们立刻欣然前往。在去往城堡的村道上,看到很多极富文采的宣传画和标语,很是吸引人的眼球。诸如:“出门远看北山景,进村似闻汉宫乐”“慢说良周家底厚,恒念祖先惠厚恩”“兴业需从勤处得,生财总自俭中来”“劲浑能使大业兴,心齐可让泰山移”等等,等等。就连景区小路的地上,都以鹅卵石铺设着篆体的“宫”字图案。走在这么浓郁深厚的文化氛围中,怎能不叫人深受鼓舞呢?

数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古堡跟前。可因为整修,古堡被围得严严实实,但我们还是绕至城堡根下,从预留的出入口来到城堡门前。这座城堡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约四百余年,是为防御土匪劫扰而建的。城门洞南开,较为低矮,是用青砖在厚厚的黄土城墙里箍造而成的。但门洞是双层的,有内外两道,很深很宽,中间安装着木质双扇大门。整个门洞保存得完整无缺,门洞上下的青砖没有一点儿破损,而且砖缝细密、紧致,可以看出古代工匠手艺的精湛。

我们顺着门洞走进去,就看到了古堡全貌。古堡巷道长约四五百米,宽约七八米的样子,是两对面设计住户的。城内共有16家老院落,有水井、石磨和地窨子,真正做到了人不出城,生活无碍。城堡的主体建筑,一律是流行于关中地区的窑洞样式,只是,年深月久,窑洞封面大多坍塌,只留下敞口的窑洞还在叙说曾经的喧哗。户与户之间的土筑界墙也多有倒塌,连门墙也多处破损。但这座古堡最为珍贵的地方,就是家家户户的青砖门楼至今仍挺立不倒。看上去,不光高大威武,而且各具特色。

很快,我们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些别具一格的门楼上。这些门楼顶端都建有檐楼,在左右两侧和上方还设计有不同的砖雕图案:或象征喜庆,或象征福寿,或寓意祥瑞。图案涉及祥云、寿鹤、福鹿、竹子、牡丹、麒麟、貔貅等,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的图案来。而最引人眼球的,则是每家门脸上都依据主人的偏爱镶嵌着不同的题字,或明志向,或言追求,或向往吉祥。从字数上看,多以三字和四个字为主,林林总总,简直是各有千秋。什么“庆有余”“爱吾庐”“斯是陋室”“瑞气恒临”“永贞吉”“居之安”“为善最乐”“德见名立”,等等,不一而足。我们还留意到门上的一个特殊配件——门簪,就是我们俗称的“户对”。它是置于大门顶部、用以装饰门框的部件。众所周知,古人对门簪很看重,常以门簪的多少来判断户主身份和地位的高低。在这座古堡里,虽然一些人家的门簪已不复存在了,却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底痕,其数目和样式的多寡很是分明。自然,有“门当”的宅院,必然有“户对”。由此,还衍生出了“门当户对”一词。古时候,精明的媒婆在提亲时,常常要看这家门框上有几个门簪,再看对方门框上有几个。如果男女双方门簪的数目一样多,门枕石大小也相仿,那就是“门当户对”,便可以放心地提亲。我们对此极感兴趣,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实,门簪不过是固定于门框上供门转动用的连楹。拔出门簪后尾的横向销子,就可以拔出门簪。最初,门簪只有为官者院落才有,纯圆柱形为文官,六边形方柱为武官。门簪的多少,则与官品的大小有关联:一到五品为六个,六到七品为四个,以下的品阶只能为两个,普通大户人家也可以有两个。当然,家有喜庆时,还可在门簪上悬挂灯笼,以烘托喜庆气氛。讨论之后,我们都深有感触: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门簪的学问竟然外延到了婚姻。其实,无论是作为固定大门的构件,还是作为门框的装饰品,门簪多种多样的外形,都寄托着古人的美好期望。小小门簪,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等级评判,更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时代建筑特色。

我们还留意到古堡最北面那户人家,正对着古堡的巷道和门洞。青砖门墙上悬挂着很多老物件,像锯子,铡刀,牛跟头、制作胡基和青砖的模具、碌碡、拴马桩等等。走进院内,就见一盘大石碾保存完好,墙根下还堆放着十多扇磨盘。出门仰视,门墙两侧顶部的装饰也不同于一般住户。不过,如今已无从知晓其真实的情况了。流连在古堡里,我们很是感慨:岁月漫漫,人事不居,只有这些残存的建筑,彰显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昔日城堡里的居民生活的大致情形。

良甫河汉武帝庙

参观完古堡,我们驱车前往汉武帝庙,途经一面大坡,邱老师告知我们,当地人叫这面坡为“胶泥坡”。因为附近黄土黏腻,在还没有公路的年月,遇到雨天,这面坡路极为难行,他和同学上学时就不得不脱掉布鞋,光着脚艰难走上坡去。由此可知,这里的土质与别处不同,或许,用作制陶也未可知。下了这面坡,过一小石桥(桥下即是良甫河),即拐入一条乡间水泥路,进入汉武帝庙景区。景区入口在小河一侧,建有一石门楼,门楼两侧书联曰:“千载沧桑聚汉唐精气,一河锦绣融天地光华。”这楹联,读起来大气磅礴,令人荡气回肠。

汉武帝庙位于良辅村,距离澄城县城不过二十余公里。这里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但却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是澄城县历史上唯一出过宰相的千年古镇。尤其在大唐盛世,成为唐太宗时期最负盛名的谏臣、声名显赫的政治家、爵封郑国公的魏征封地。再后来,魏征五世孙、官至宰相兼礼部尚书的魏谟,在这里出生并世居于此。因魏征祖孙皆为辅佐大唐之重臣良相,良辅镇由此得名。因“辅”与“甫”同音,村落又处于河川之内,这里便更名为良甫河村,河道也随村名改称良甫河。

说到唐代著名的谏臣魏征,其大名和功绩应该尽人皆知。但提起他的五世孙魏谟(795—860),估计知道的人就极少了。据《澄城县志·人物志》记载:“魏谟,字申之,唐魏征五世孙,世居县西北良辅。良辅,即为魏征封地,至今仍有魏氏后裔”。魏谟于唐太和七年(833)中进士,历经唐文宗、武宗、宣宗三帝,官至宰相兼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唐宣宗李忱对其评价甚高,说“谟名臣孙,有祖风,朕心惮之”。由此可见,魏谟也算是唐代位高权重的一代名臣了。

听着邱老师的解说,看着庙门一侧两块牌匾上的介绍,我们不光对魏征祖孙敬仰有加,对汉武帝庙的内部布局也有了大致了解。汉武帝庙面积虽不算大,但大殿、献殿、戏楼具皆齐全,且呈自后向前一字型排列。从戏楼上可北眺献殿和大殿,从大殿上也可南望献殿与戏楼。遗憾的是,汉武帝庙始建于哪朝哪代,今已无法考证。不过,关于它的来历,却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汉武帝北征时曾驻骅于此,因人困马乏,饥渴难耐,汉武帝便以枪捅地,寻找水源······结果,即有涌泉汩汩泛出。当地人见状,都对汉武帝膜拜不已。汉武帝驾崩后,村人即立祠祭奠。

有了庙宇,就有庙会,武帝庙会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据说,庙会兴起后,因祭祀隆重,祈求灵验,信众如云、商贾如雨而享誉方圆百里,一时香火鼎盛至极。关于这一点,现存于武帝庙内的金代铸醮盆有如下记载:“维大金国泰和三年,岁次癸亥四月已亥朔二十戊午,良辅镇纠首、王渊等,窃见本镇汉武帝庙古有醮盆座,岁久无盆,缘此未完,渊等特发虔诚,纠集乡绅、录事及本镇居民,同办成造醮盆一所。”由此可见,至少在金元时期,武帝庙的香火是极其兴盛的。

而邱老师向我们讲述最多的,还是现代人对过庙会的推崇:村民在庙会前一日就打扫巷道,准备食宿,为前来“送神”、“迎神”的村社和香客提供方便,也为参加献艺表演和农贸交易提供场所。“送神”、“迎神”的村社在本社组织社火的第二天进入武帝庙前,先在村巷里表演社火。节目有“洪拳鼓”、“舞狮子”、“扭秧歌”、“跑驴”等。祭拜前,先由“送神”的村社把神像送至武帝庙殿堂之上,摆好香案、花馍、油云、水果等贡品,并与“迎神”的村社在殿前表演丰富多彩的民间鼓乐、舞蹈、社火,以此为诸神请安正身。其实,这么隆重的交接“神灵”的仪式,既是对神的崇拜,也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娱乐形式。值得一提的是,传承千年的武帝庙会,已被列入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即将离开武帝庙时,我们发现庙对面掩映在柏树后的一个石洞,建造得十分精致。所用材料,是清一色大大小小的石片。其实,说是石片,也不够准确,因为里面也不乏石块。这些石片石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连颜色也不尽相同,但却被修造者密密实实地“箍”成了拱形的“洞”和垒砌成平面的“墙”。而且,这些由大如古青砖、小似拳头的石料“箍”成的“洞顶”和“墙面”,接缝处皆齐整密实,浑然天成,看上去既坚固牢靠又结实耐久,真是巧夺天工的杰作!凡见到者,无不交口称赞。

站在石洞前,我思接千载:千百年来,魏征的后世子孙曾在这里过着半农半牧、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而时代在变,生活也在发生着天翻覆地的变化。如今,随着扶贪政策的落实,村民渐次离开了居住了数十代的良辅河村,搬迁至平原上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明的推进。

刘家洼集会

回返途中,经刘家洼街道,正赶上集会日,于是,我们停车“上会”,着实体验了一回“赶集”的快乐。原来,王庄镇这一带,不光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还蕴含着多样的饮食文化。这里最负盛名的吃食是“旋面”,据说,跟合阳的踅面差不多,只是叫法不同而已。邱老师自豪地告诉我们说,旋面,应该就是中国最早的“方便面”了。这一说,更增添了“旋面”及其王庄镇乃至整个澄城县的历史厚重感。除此之外,有名的吃食还有“麦子泡”“扁油糕”“水盆羊肉”和一种叫做“大果子”的糕点。为此,邱老师还专程带我们去了专做“大果子”的人家一趟。真是不尝不知道,一尝香破口。就连我这个不大喜欢甜食的人,尝过之后也禁不住啧啧称赞。那果子,约摸小拳头大小,油炸之后,表面开裂但却形状完整。吃一口,酥、甜、脆、香,却并不油腻,是真的好吃。据说,这里过红白大事时,“大果子”就是一盘上好的佳肴,是席面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

结语

流连在刘家洼集会上,混迹于擦肩而过的人流里,看着食摊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凉粉”“饸饹”“面皮”的食客,眼见着街道两旁摆满了林林总总的农产品,耳听着商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我仿佛回到了久违的童年,回到了亲切而又温馨的淳朴乡村,种种美好的记忆一齐涌上心头。

我想,我们此次的出游虽然短暂,却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亲眼目睹了千年前曾经辉煌一时的“古芮国”“秦汉宫”“良周城堡”和“良甫河”的繁盛,这是多么令人心动之旅!历史,值得珍视和玩味。就像眼前这集会,从古到今,一直是炎黄子孙难以割舍的生活元素和文化情结。在这方面,王庄镇是极具代表性的。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淳朴的民风,勤劳的人民,在我眼中都是最了不起的存在。因此,参观归来,我想说:王庄,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大德之域、文明之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