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作者:东海边的蚬子
辉县县城,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共城遗址,琉璃阁遗址,天王寺善济塔,都在我们住的附近。一早我们就遛弯转个遍。首先是共城遗址,现在是个公园,北面还有个泰山奶奶庙。
泰山奶奶庙不大,里面正殿为碧霞元君祠,相传,宋真宗朝拜东岳时,诏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命有司建祠奉祀。明初,对碧霞元君又加封为“天仙玉女广灵慈惠恭顺普济护国庇民碧霞元君”,并诏天下郡、邑、村闾之间建行宫奉祀。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个土堆,就是共城遗址。是周代共国都城遗存。远古时期,共工部落活动在辉县区域,地以人传,此地被称为“共地”。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71诸侯国,共地为姬姓诸侯国,名为“共国”,共国之都城称为“共城”。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遗址上方成了市民的休闲地,树木、亭阁,小路蜿蜒。古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四垣周长约5公里。现存城墙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300余年的历史,是目前国内保存为数不多的早期大型城垣之一。。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个土堆,就是共城遗址。是周代共国都城遗存。远古时期,共工部落活动在辉县区域,地以人传,此地被称为“共地”。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71诸侯国,共地为姬姓诸侯国,名为“共国”,共国之都城称为“共城”。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遗址上方成了市民的休闲地,树木、亭阁,小路蜿蜒。古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四垣周长约5公里。现存城墙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300余年的历史,是目前国内保存为数不多的早期大型城垣之一。。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解放前,在共城东南角的文昌阁一带曾进行过三次古墓挖掘,共发现了52座战国墓和4座车马坑。1950年秋,新中国第一次大型考古又选择了共城,共发掘了53座商代墓、27座战国墓和1座车马坑。出土了战车、兵器、青铜器、战国钱币等数量丰富的随葬品,出土文物中,当属吴王夫差剑最为珍贵。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城墙现断续残存,东墙南、北两端各存200米。北墙东、西两端计约800米,西墙北段约200米,南墙东段约300米,残高一般6米,墙基宽40米,顶宽10米左右。北城墙和东西城墙的断面很厚,这可能是为防御北面太行山特大山洪暴发时的冲击。共城东南面那段城墙保存得比较完整。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国保碑。2000年9月,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遗址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国保碑。2000年9月,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遗址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共城城址不仅见证了西周厉王时期“国人暴动”、“共和行政”的那段历史,而且还包涵了“共和元年”“共和制与民主制政体”等诸多历史信息,成为中国及商周断代工程的基石。同时,还是研究周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我国早期城市建制的珍贵实物资料。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琉璃阁遗址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东南角,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商周至汉代的古遗址。遗址之上有一座明代建筑风格的重檐八角阁楼——文昌阁,因其以琉璃瓦盖顶,当地人世称“琉璃阁”,故该遗址取名为“琉璃阁遗址”。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文昌阁坐北朝南,为木结构古建筑,因上覆彩色琉璃瓦,又名琉璃阁。始建年代不详,原在东南古城上,明万历丁丑年(1577)移建现址,清顺治九年(1652)、嘉庆五年(1800)先后扩建重修,形成阁、台、亭殿、配廊、奎楼等建筑规模,建筑风格为明代特征。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檐柱为大八角形石柱,高2.7米。全柱为圆形通天木柱,青砖包砌。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上层檐下合转角处有五踩重昂斗拱和斜拱16攒。中层屋面八条垂脊上饰龙、凤、麒麟、奔马等,中层檐下除有一斗二升斗拱外,另有一周围廊平座,安格扇门四扇,其余七面均为坎墙和坎窗。下层屋面的八条博脊上饰奔鹿、牡丹、二龙戏珠、仙鹤、人物、凤凰、麒麟、荷花等。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遗址公园的共工塑像。宋罗秘《路史共工氏传》中说,共工氏是伏羲氏时代的侯者,名康回。共工氏部族就留居在太行山东南麓,也就是现在以辉县市为中心,包括新乡、获嘉、卫辉等的这片热土上,辉县就是共工氏部族的核心地区,也就是共工氏部族的发祥地。以氏族名地名,故而辉县就有了“共山”、“共头”、“共首”、“共国”、“共伯和”、“共城”等名称。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上层檐下合转角处有五踩重昂斗拱和斜拱16攒。中层屋面八条垂脊上饰龙、凤、麒麟、奔马等,中层檐下除有一斗二升斗拱外,另有一周围廊平座,安格扇门四扇,其余七面均为坎墙和坎窗。下层屋面的八条博脊上饰奔鹿、牡丹、二龙戏珠、仙鹤、人物、凤凰、麒麟、荷花等。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遗址公园的共工塑像。宋罗秘《路史共工氏传》中说,共工氏是伏羲氏时代的侯者,名康回。共工氏部族就留居在太行山东南麓,也就是现在以辉县市为中心,包括新乡、获嘉、卫辉等的这片热土上,辉县就是共工氏部族的核心地区,也就是共工氏部族的发祥地。以氏族名地名,故而辉县就有了“共山”、“共头”、“共首”、“共国”、“共伯和”、“共城”等名称。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共工氏最大的事迹,就是与颛顼争为帝,而怒触不周之山。《论衡》、《淮南子》等都讲到这段史事,《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共工氏可以怒而让天塌地陷,这在上古传说中是非常罕见的。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琉璃阁遗址公园最高处的子龙鼎,是仿制品建筑模型,这是辉县的标志,是辉县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更是代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物。
子龙鼎,商代末期青铜圆鼎,国家一级文物,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征集回国,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作为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瑰宝,子龙鼎与最大的方鼎——司母戊鼎相映成辉,一圆一方,堪称青铜国宝中的绝世双璧。2013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作为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瑰宝,子龙鼎与最大的方鼎——司母戊鼎相映成辉,一圆一方,堪称青铜国宝中的绝世双璧。2013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琉璃阁所在的地表为一个岗台地貌,地下为一处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存,集商代遗址、殷墟墓葬、春秋战国至汉代墓葬等5个时期遗存于一身,地下埋藏丰富,文化堆积上下连续达1000多年。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琉璃阁遗存为中原地区十分罕见的大型古文化遗址,正因如此,这一带的考古工作起步较早。发掘殷墓3座、战国大墓5座,春秋、战国中小墓23座,汉墓25座,获精美文物1081件。后来发掘的琉璃阁甲乙二墓,出土文物精美绝伦,被誉为“惊世发现”。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琉璃阁遗存为中原地区十分罕见的大型古文化遗址,正因如此,这一带的考古工作起步较早。发掘殷墓3座、战国大墓5座,春秋、战国中小墓23座,汉墓25座,获精美文物1081件。后来发掘的琉璃阁甲乙二墓,出土文物精美绝伦,被誉为“惊世发现”。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天王寺善济塔位辉县城内天王寺旧址上,元朝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创建,为七级六角形砖塔。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第一层六角均有砖雕棱柱,一层东面辟半圆拱券门,门两侧壁假窗,人内为塔心室,室为六角叠涩攒尖顶,左右两个砖雕假窗。塔心设梯道可逐层而上。二至七层亦各辟塔门和假窗。各层檐下置砖斗拱。第四层外砌一排元代佛像雕砖,第五层外壁砌筑二十四个佛龛,龛内佛像完整。第七层顶部有一天门通塔顶。塔刹原为覆盆、相轮、宝葫芦,现只存铁插杆。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周边的石碑,一样也是文物。这里有“重修天王院记”等碑刻。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周边的石碑,一样也是文物。这里有“重修天王院记”等碑刻。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 [转载]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前一篇:[转载]华山云起险峰间
后一篇:草根大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