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方心悸眩晕等非胃脘疾病
(2024-01-02 16:53:49)
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方:半夏一升(130克),生姜半斤(110克),茯苓三两;一法四两(茯苓应为45或60克),煎法:用水七升(碗),煮取1升五合(1碗半),分两次温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心悸眩晕等非胃脘疾病
小半夏加茯苓汤为水饮停于胃脘而设,胃脘不适应当存在,但呕吐悸眩痞5个主证中,悸和眩均不是胃脘症状,如果患者以心悸眩晕为主证来就诊,能否想到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呢?
病例:袁某,男,37岁。患高血压病,头目眩晕,呕吐时发,心悸,脘部作痞,脉弦滑,舌苔白滑。辨证:呕吐悸眩痞俱见,此乃膈间水饮也。处方:半夏15g,茯苓30g,生姜15g。服6剂痊愈(剂量太小,如用原方一两剂即效)。
按:见头晕、高血压便多以肝阳上亢辨证,取用平肝潜阳为常法,对胃脘之呕吐频频泛恶,或忽略不见,或将头晕和胃脘不适分割开来分而治之,如果不对水气停滞对身体或上或下的影响了若指掌,则很难独取小半夏加茯苓汤来治疗。该病例有力地证明了,以小半夏加茯苓汤独治水饮,不用天麻、钩藤等所谓降压之品,血压也能下降,显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魅力。水饮停滞,对全身之影响不居一处,仅从上焦而言,水饮上逆于肺,轻者可见短气,重则暴发喘满,水停心下,上凌于心则发心悸,蔽冒清阳则有目眩,比如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苓桂术甘汤有胸胁支满目眩之见症,五苓散有吐涎沫而癫眩之见症,刘老常用水气病多方治疗或上或下多种疑难杂症而收奇效,在于刘老深刻体会到了水饮对全身上下的影响。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有短气喘满悸眩等症的描述,但刘老临证从不拘泥于此,如目为清窍,水饮蔽冒可见目眩,但耳鼻亦为在上之清窍,浊阴在上,清窍不利可致目眩,有时亦可见到耳鸣耳塞嗅觉不灵,诸多临床见症也证实了这一点。
一些小孩子吃饱着凉以后出现恶心、呕吐,不能吃饭,一般处理是---因为很多家长不愿意煎中药汤剂,所以只好用西药来应付,如用吗叮啉片、异丙嗪片和藿香正气胶囊等,有一次即愈者,也有愈而复发者,更有服而无效者,再来复诊者,我一般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即姜半夏、茯苓各15克、生姜取三、五片,每嘱其少量多次频服,总是一剂而解,仍间有不解者,再于方中加入吴茱萸3克,对于病程较长或偏瘦弱者再加入党参10克,效果理想,可有一例服后未果,至今引为遗憾,记得是一位小女孩儿,七八岁的样子,以呕吐不食来诊,同样是不想服中药,因当时她已发病两三天了,出现了轻度的脱水症状,我在给了上述西药的同时先给她补了生理盐水加氯化钾,没想到一诊即愈,医患双方均很满意,可又过了不久,前症又作,如法再用,一无疗效可言,这时,我很有信心的鼓励其家长让其煎服中药,得到认可后,我先处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遵嘱服用后症状缓解,可小孩子不听话,病情稍有好转,即偷偷的买零食乱吃,隔日来诊,不但呕吐如前,还出现了腹痛、低热,体温是37.4.C当时我没有多想,只于上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内加吴茱萸4克、木香6克、柴胡20克、黄芩8克、白芍12克,开方以后还颇为自许,认为很全面,可是该患者服药后诸症不轻反重,热度升高,腹痛呕吐加重,也就没再找我诊治,转赴医院输了几天液后痊愈,这个情况还是孩子的母亲后来因病来我处就诊时告诉我的,问她当时医院给孩子做的什么诊断,她说医院也没做什么检查,直接补的液。我后来仔细的考虑这个案例,感觉应该是我的治疗思维出了问题,所以才导致治疗的失败,此患者的病症应该考虑用黄连汤治疗才对,《伤寒论》173条说: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清代经方大家莫枚士先生在《经方例释》黄连汤条下云:“......此风寒在半表里间,而将又下陷者,以在半表里,故不分风寒,而混称邪气,古人称谓之。例如此胸中热半表也,腹中痛是邪气下陷,欲呕吐是胃尚能拒邪,故既以桂枝治表,连、干和胃,而复以参、甘填中,以助其拒而不使陷,方义之精如此。而连、半合用,合小陷胸法,又藉以荡涤胸胃;参、姜并用,合大半夏及半夏人参汤法,往复循环,妙难言尽。”读后令我恍然大悟。总之这个教训是应该记取的。)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本方为《金匮要略痰饮篇》方,为治疗“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设。以生姜宣散,半夏降逆,合用止呕行水而降逆,能止恶心呕吐,茯苓去水宁心,泄肾邪,利小便,则眩悸止而痞消。
【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常可并发心包炎、心内膜炎和瓣膜损害,本病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烧,全身不适,呼吸困难,倦怠,活动后气喘,奔马律,心包摩擦音,有的病人可猝死或短时间内循环衰竭而死亡。西医对本病尚缺乏有效疗法。中医多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或按“心悸”、“怔忡”论治。作者遇到十一例,按“心下支饮”论治,认为本病病机为膈间停蓄水饮,水气凌于心则眩悸,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效果满意。
赵xx,女,35岁,技术员,心悸、气短、全身无力已四十余日。发病前先患感冒,全身肌肉疼痛难忍,五、六日后出现心悸气短,全身无力。曾至xx医院诊断为心肌炎,曾用中西药治疗四十余天无效,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110次/分)心肌劳损,于1979年3月25日来我院门诊。心悸气短,全身无力,行不过百步,即须休息。恶心,胃脘憋闷,心中烦乱,有时头眩,纳呆,二便正常,睡眠尚好,全身无浮肿,脉搏110次/分。舌淡,苔薄白,脉上关上滑。印象:心下支饮。辨证:饮停于胃,水气凌心。治则:利水宁心,化痰降逆。处方:半夏18克,生姜24克,茯苓12克,生牡蛎12克,三剂。3月30日复诊:服药后自觉上述症状消失。全身有力,又服前方3剂。于4月2日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病人持有怀疑,以为不可能改变如此之快,又去另两家医院检查,结果心电图均为正常。按原方继服三剂。追访二年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