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脉

(2023-09-12 12:07:30)
一、浮脉(阳)
1.脉象:一是部位概念,轻取可得;二是严格界定的独立脉象。诊得脉之主体,脉之全貌。
2.脉体:大则洪、芤、实、革、虚、散之类;细则属微、细、濡之类。
3.脉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捻葱叶,如水漂木,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
4.脉幅:脉起落之幅度不大、大小,过大为洪、实之类;过小为细、涩之类。
为什么浮呢?气血淤行余外。体状诗:浮脉惟从内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1)正常的,秋天,知无恙(样)
(2)邪气逼气血向外,太阳病、头痛而恶寒,按之有力。
(3)正虚脉浮,久病逢之却可惊阳气,少阴病应尺无力,要浮是愈愈;人体的正气(阳、阴、气、血、精)虚衰,是那种正气虚,如阴虚不能内守;阳虚舌胖大,有见浮—正气恢复,暴浮、回光返照。
(4)正气虚衰,有力邪实、无力——真外跃。
主病诗:
二、沉脉
正常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如绵裹砂,内刚外柔,如后投水,必极其底“软滑匀”沉为阴、滑为阳,有阳潜水中之象,此为科与肾之平脉。女子见更是正常脉,人以沉为根,以沉为本,虚实为纲。
脉理:阳以寸口,阴是尺
二类阻遏,一类邪气实,如阳虚(脉沉迟无力舌淡胖也可见绛——血运不畅,寒凝舌瘦而干,温阳活血。)无力鼓荡,血虚无力而充盈,气虚也沉无力,但无寒象。正气虚,脉可沉,可浮——格阳代阳,阳气烦劳则胀。
唇甲色淡——血虚多伴有气虚(血阴中之阳)
阴虚表现潮热。
二类邪气阻遏
气血痰实、六淫、七情
阴邪袭于表,寒主凝涩,必脉沉,瘟气入肺而不能外达故脉沉。
三、迟脉  
我不同意光是数,而中医讲的象《金匮》胸痹篇有“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脉理
脉迟:缘于气血运行迟滞,致使脉之来去皆迟慢。导致气血运行迟滞的原因,不外正气虚衰,气血不振;或邪气阻遏,气血不得畅达。
1.阳虚脉迟:阴寒内盛,又使气血凝泣不行,故脉来去迟慢。
2.气虚脉迟:气虚无力鼓动血脉,率血而行,致脉来去迟慢,此尺必迟而无力。
3.血虚脉迟
4.阴虚脉迟
四、数(阳)  脉流薄疾《脉经》
脉理:儿童稚阳之体,脉数为平
1.热盛脉数:兼脉也不同,气郁化火者,脉多沉数或沉弦而躁数。湿邪蕴而化热,脉多濡数。
2.正虚脉数:包括阴阳气血的虚衰,皆可致数。
秋天见夏脉——肺病,火克金
五、滑脉(阳)
往来前却指后退,流刹展转,替然与数相似。
正常人气血强而滑;肾脏正常沉而软滑——呈水,软是胃气,精血同源,血胜而滑,五脏之精藏于肾。乃火潜水中。
怀孕——聚血以养胎,三个月可出现涩脉,代脉(怀胎三月)——出现血不足的问题,加强造血以养胎。

病滑
邪气阻遏:滑为邪盛有余之脉,滑主邪实——此滑必按之有力。用辛凉重剂,沉滑血结胞门,热入胞门,其人如狂……气胜也可滑,气血与邪博击,而波澜涌起,邪阻遏的程度不同,阻遏出现浮滑数、沉迟、重者、沉、涩、结代。
正虚脉滑:正虚衰较重,不能内固而外泄时,或正虚贼火内炽时,脉亦可滑,脾虚生痰脉按之无力,脉滑实坚博弹指,胃气败,如心脉;“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乃大虚之象。
舌强、腿沉、中风、用蒙石滚痰丸
《名医类按》有吐法,下法,治痰不要尽,尽正气就虚了。
六、涩脉(阴)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涩脉振幅小,因于气血鼓博不得所致
(1)邪阻
(2)正虚:涩脉主精专职血少,故见心痛,怔仲,经闭,艰嗣(生养不能),脉涩气也涩。
涩脉多见于情志不遂,血运郁涩所致。
表邪阻遏,汗出不畅,营卫不能,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问题并论:老、胖、黑,不是必要条件,中医主要是辩正论治不是一出而就,脉弱无力四逆;脉弱滑为热郁。
七、虚脉: 按之不足(沉取)

虚脉可兼浮、大芤;虚、芤、迟也可并存。
虚脉
阳虚——有寒象
阴血不能至阳,血为阴中之阳,脉细无力,面色不华
气虚——头晕、无力
阴虚——五心烦热
脉虚身热是伤暑,暑邪——伤人正气,耗人津液,清瘟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表气不固,津液外泄,生脉饮、人参、五味子。
阴虚不能制阳,要滋阴潜阳,发热阴虚要早治。
八、实脉
脉浮中沉皆大而长有力——典型实脉,不典型实脉,沉取有力为实。
1.邪实脉实:邪气亢盛,正气奋与邪博,鼓荡气血,故见实脉
(1)外感:汗、吐、下、清——治实脉。
(2)内伤:可因痰浊、瘀血、食积等。
2.正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实脉反主虚证(万不可攻之),胃气衰竭、真气外泄,脉见强劲搏指,失却冲和之象。
九、长脉
长脉过于本位,上过于寸名之曰溢,下过于尺。名之曰覆。
常脉——脉来悠扬而长,长而治(治当气血昌盛)
病脉——病肝脉来,盈实而涌,如循长竿,曰肝病,其可见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胁下胀痛,甚或动风、眩仆等。
十、短脉
脉为什么短?气血不足;邪气阻遏;
短气呼吸不畅,气短呼吸不接。
肺之脉——秋天短涩、平脉
李东垣:补土振主要用风药升清阳,风能入通于肝。寸短病脉
气病
气郁气虚、阳虚所致、短脉,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阳不能上升,寸脉短——头晕、胸闷、头痛、鼻炎、耳鸣、耳聋(失聪)眼流泪或干。实邪;邪气阻遏,以上诸症,阳气不足,阴霍上扰,去芍药汤,振奋阳气加附子、乌头、脾阳也不振加干姜,肝的清阳升,随之脾阳升。


尺短:肾气不足,沉弱微短;肾不实症,肾无泻法。肾气不足肾精虚:基本功能不足了,明目益脑
肾阴虚:舌降、虚火上扰、滋阴潜阳
肾阳虚:水饮上犯、阳萎、闭癃
肾气虚:无寒象
可因七情所伤,痰饮、食积、瘀血、火郁等邪气率遏,阻滞气机。
短脉:“无力为气虚,有力为率,阳气伏郁不伸之象”。
初中晚:三春见短脉、为赋(邪)、木不能输发。三春为赋有邪干;酒为纯谷之液,过量饮酒,湿热内生,气实血涌,故脉来短促而见滑数。
五子衍宗丸加鱼栗治精清冷,男子不育,三个一半年,有白细胞先消炎,后用。
《金匮》五迟、五软、地黄丸加鹿茸,小儿制膏(提取药物10%-15%率)。
十一、洪脉(曰钩)
洪脉之象,浮大有力,来时如海浪涌起,浪头前曲,其状如钩。
吾师讲大脉——浮沉中皆大,主病进,虚大——正气外脱,气鼓荡充盈、致脉洪。
1.常脉:夏天就应该洪,心主火与夏相应
2.病脉:脉洪大者,苦烦满
外邪入里化热或五志化火或痰、湿、食积瘀血蕴而化热,症见壮热、烦渴、大汗(阳气亢胜)或出血、疮疡等。
3.气虚:脉浮而大
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沉取无力,治以甘温除大热法。——补中益气汤主之。舌淡,而如欠,白虎汤,舌红、干、黄用之。
4.阴虚:阴虚不能内守,阳气浮于外而脉洪或阴竭于下,阳越于上,阳脉洪大,阴脉沉细,阴虚阳浮者,舌当光降无苔,滋阴潜阳,三甲浮麦汤。
阴寒内盛: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舌质淡胖,黄连(可清实火)阿胶汤主之——泻南补北——治失眠(常年)
寸洪按不足——石膏、栀子——用温热药引火归原。
5.虫扰
十二、微脉
微脉浮取而见,极细而无力,犹如羹上飘浮上肥油,按之欲绝,如有如无。
微微阳弱、细阴弱
1.气血衰弱,微则无胃气。
2.阳气衰微:《伤寒论》(286条……不可发汗,亡阳故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邪去正未复。
十三、紧脉
左右弹指,脉位不定,可见于浮位,古人喻为“转索”、“切绳”,紧脉为拘急敛束之象。数从紧——温阳散寒。
1.紧脉主寒:寒袭于表(发汗)常用五积散,不能汗而又汗,寒袭于里,则里之经脉气血不得畅达,经脉拘急,收引而胸、腹痛。
2.紧主邪阻
(1)宿食阻遏
(2)阴浊闭阻
(3)热结阻滞,《伤寒论》阳明病,脉浮而紧,咽喉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3.紧脉主虚
(1)亡阳
(2)亡血
十四、缓脉
状如轻风吹拂柳梢、轻舒摇曳。
平脉:正气充沛,气血调和畅达,脉即舒缓,此为有胃气、有神的表现,属于常脉(如寸口无,要看浮阳脉有为有胃气)如鸡践地(减)地。)
病脉:太阳中风脉浮缓,为风伤卫,卫强营弱,营卫不和,寒为阴邪,阴胜则脉拘急而为紧;
脾虚湿盛,湿性濡,湿盛可令经脉弛张,故脉缓,湿有内外之分,然皆以脾胃为重心,湿邪外受,必有内湿相合。
缓重(指脉体大)缓而滑大者实热。
十五、芤脉(主失血)
阳中之阴脉,浮而大,按之边实而中空,如按葱管,应指脉的左右两边。中取,脉道空阔感,左右两边之壁抗指。
1.芤脉由于亡血、失精、阴液耗伤,张景岳曰:“芤脉为孤阳之阴之候为失血脱血多见,为气无所归,阳无所附……总属大虚之候。”
吾师:大失血时,一类大数,二类弱无力,没有见到典型的芤脉。
2.热盛津伤
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金匮》中暑……清暑益气汤。
3.瘀血:右寸芤,胸中积血。血府逐瘀汤主之。
十六、弦脉(阳中之阴)
——脉来端直以长,直上下行,其脉为血脉拘急,欠冲和舒达之象。
经脉之柔和调达,赖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养。“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入”
常脉:春脉弦,肝应春,春令,阴寒乍退,阳气升发之时。“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未梢,修长且悠扬。
病脉:不外气逆,邪阻及本虚标实三者,气升血升。
1)太过:“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
2)气逆:脉博指
3)邪阴:邪气阴遏,气机不畅,脉拘急而弦。除七情之外,尚有六淫及痰饮、瘀血、食积等。
肝的升发输泻,将军之官,广泛的病变都与肝的输泻不及,脉弦无力,按之不足,用乌梅丸——温肝以养。
弦主痰饮——病变部位高,且痰饮既已形成,复又阻隔气机。苓白猪甘汤治疗。
弦主寒:主痛、寒盛则阳损,脉失温煦而脉弦。
本虚标实:
肝为刚脏,靠脾胃生化水谷精微的濡养,肾水之滋涵,肾阳之温煦,肝木方能升发条达,脉乃弦而舒缓悠扬。“弦则为减”——不足。
弦而无力为不及,乃正虚所致,包括肝气虚,肝阴虚,肝血虚,阳气虚,阴气不足,脉失温煦濡养而弦。
肝阳上亢而化风(肝阴不足)——一派实象(本虚标实之意所在)用刘河间,地黄饮子。
化风了!(高血压;面色无华;手麻、足麻、转筋、心悸、耳鸣、头眩、头晕——内窜入经络)三甲散滋阴潜阳。
肝阴虚者,脉多弦急细数或弦劲搏指,少有弦细无力者。——阴阳两虚,舌绛少苔,再有耳鸣、头晕。
真肝脏“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真气外泄之象。
十七、革脉(虚)、主阴阳两虚;气血虚
乃弦芤相合之脉,中空外急,浮取弦大有力,如按鼓皮(血虚  浮越、阳虚  格阳于外  阴虚、气虚)沉取豁然中空——阴血不足。
虚寒相搏,为革。
十六、牢脉
居于沉位,弦长实大,坚挺搏指。正邪奋力交争,激扬气血,鼓搏血脉使然。
“牢为气结、为痈疽,为劳伤痿极,为痰实气促,牢而数为积热,牢而迟为痼冷。”
三甲散——治气滞血瘀——痴呆
若牢而过于坚搏,毫无和缓之象,乃胃气绝,如肾之真脏脉,即按之如弹石、辟辟然,……。
十九、濡脉
濡即软。软脉的形成,是由于气血鼓荡力弱而脉软,可因于气血虚,脾虚,阳虚,湿盛所致(治以化湿升清)。
二十、弱脉
弱脉居于沉位,按之细而无力——都是虚症
寸脉弱:邪气阻遏;正气不足
尺尺弱——肾无实症,也无泻法。
二十一、散脉
举之浮大,涣散不收,按之则无,漫无根蒂,比虚脉大。如杨絮之飘落,轻虚飘忽,踪迹散漫。
常脉:妇人生于之际,百脉开,血大下、气浮而散。
病脉:正气虚极,故极无力,按之则无久病,正气渐被耗竭、死脉。中暑也有散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脉诊的意义
后一篇:万病皆因于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