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治疗多种疾病之良药
(2023-05-22 14:55:19)
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李时珍说:“小科布地生,断之有白汁,嫩苗可食。”可见蒲公英是药食两用的珍品。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首见于《新修本草》,历来医家都公认其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以下病证: 急性乳腺炎的“克星” 急性乳腺炎,中医名曰乳痈,常起于妇女产后。初起乳房红肿热痛,乳汁不通,严重的亦有全身发热者。在尚未化脓时,用鲜蒲公英连根带叶100~150克,洗净捣烂,加250毫升米酒同煮数沸后,取渣滤干趁温时敷于红肿处,外覆纱布,用胶布固定。其汤趁热服下,盖被睡一小时许,再用连须葱白头加水煮沸得一茶盅(约200毫升)服下,微汗,常一服即愈。若未愈,可如法再服一次。 此方看似简便,其效显著,源出于明代外科名医所著的《外科正宗》。清代苏州名医徐灵胎亦十分推崇此方。笔者亦常用此方治乳痈,确显良效,一般用1~2次,即肿消痛止。尤其对于偏僻农村地区中缺医少药者,更为适宜。 胃痛有溃疡或糜烂者的良药 胃炎(胃脘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证型较多,但不论何种证型,凡检查胃内有溃疡或糜烂者,均可于辨证施治中加用蒲公英12~15克,淡干姜5~6克,生熟甘草各3克。因蒲公英是清热解毒良药,能治外症溃疡,对胃有溃疡者同样有效。但因其味苦性寒,苦寒者易伤胃气,故加性温的干姜,甘草亦有解毒治疡的功用。 肝炎转氨酶升高者的“对药” 凡肝炎检查谷丙转氨酶升高者,在治疗时,不管何种证型,在辨证施治的不同处方中,都可用蒲公英12~15克、夏枯草10~12克,服1~2周后,即可降酶,有的人甚至能降至正常值(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忽视其他药物的作用),可以说是屡试不爽。但这二味药都味苦性寒,为了防止苦寒伤及脾胃,可配以焦白术,或怀山药、炙甘草之类的药保护胃气。这是据《金匮要略》所说“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中治未病的思想。实脾,即补脾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