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伤寒
(2023-03-28 11:37:33)
29条貌似太阳伤寒,实际上可能是好几个病,第一个是阳明肺热和阳明里寒证,所以要用甘草干姜汤,第二个是阳明肺热和阳明里热证,用了甘草芍药汤,第三个是阳明里热证,用调胃承气汤,第四个是少阴危证,用四逆汤辈。30条类似。56条也貌似太阳伤寒,但是六七天不来大便,十分痛苦,确确实实是阳明热证,当用承气汤。67条是太阳伤寒误治入里,但是里边并没有热,不是阳明热证,是里有停水,所以要使用茯苓来利水。
所以,这个第二关就是要重新认识六经病,这个认识是重新发现伤寒论,不是我们发明的,是仲景先师早就说过的,几千年来都被我们误读了,但是这个影响肯定不亚于胡希恕老先生的影响,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太阳病可以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伤热、太阳伤湿、太阳伤淤。
太阳中风就是桂枝汤证,脉浮但有点缓,出汗,发热恶寒,这个怕寒轻,是伤寒轻证。
太阳伤寒就是麻黄汤证,脉浮但紧,不出汗,发热恶寒,这个怕寒重,是伤寒重证。
太阳伤热就是伤寒论里的风温,风温这个词容易混淆,后代的温病学家也不使用这个词,所以还是改成伤热好,脉洪大,出汗,这个汗出如洗,发热怕热,这个不怕寒,怕热,总想到温度低的地方去,口大渴。咱们民间常说“热伤风”就是这个。伤热和伤寒脉象不一样,怕热怕冷不一样,口渴不渴不一样。所以中医临床一定要辨清病人属于哪一种太阳病,不要有门派之见,不要戴有色眼镜,不要自戴紧箍咒。伤热根据轻重程度选用清法或者下法,切切不可使用汗法、吐法。
太阳伤湿就是内里有水饮了,水饮流走于体表了,在金匮要略里叫溢饮、皮饮。咱们老百姓通俗的说法就是有湿了,而且这个伤湿也好和里饮区别一些。伤湿脉滑,不出汗,浑身疼重。伤湿要根据是寒湿还是湿热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寒湿应该使用温法和汗法并举。湿热应该使用清法和汗法并举。
太阳伤淤就是血流不畅造成体表的某种肿胀麻木,疮疖斑癣等证,这个也要分寒淤还是热淤,如果是寒淤,就要温通,如果是热淤,就要清通。
所以,这个第二关就是要重新认识六经病,这个认识是重新发现伤寒论,不是我们发明的,是仲景先师早就说过的,几千年来都被我们误读了,但是这个影响肯定不亚于胡希恕老先生的影响,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太阳病可以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伤热、太阳伤湿、太阳伤淤。
太阳中风就是桂枝汤证,脉浮但有点缓,出汗,发热恶寒,这个怕寒轻,是伤寒轻证。
太阳伤寒就是麻黄汤证,脉浮但紧,不出汗,发热恶寒,这个怕寒重,是伤寒重证。
太阳伤热就是伤寒论里的风温,风温这个词容易混淆,后代的温病学家也不使用这个词,所以还是改成伤热好,脉洪大,出汗,这个汗出如洗,发热怕热,这个不怕寒,怕热,总想到温度低的地方去,口大渴。咱们民间常说“热伤风”就是这个。伤热和伤寒脉象不一样,怕热怕冷不一样,口渴不渴不一样。所以中医临床一定要辨清病人属于哪一种太阳病,不要有门派之见,不要戴有色眼镜,不要自戴紧箍咒。伤热根据轻重程度选用清法或者下法,切切不可使用汗法、吐法。
太阳伤湿就是内里有水饮了,水饮流走于体表了,在金匮要略里叫溢饮、皮饮。咱们老百姓通俗的说法就是有湿了,而且这个伤湿也好和里饮区别一些。伤湿脉滑,不出汗,浑身疼重。伤湿要根据是寒湿还是湿热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寒湿应该使用温法和汗法并举。湿热应该使用清法和汗法并举。
太阳伤淤就是血流不畅造成体表的某种肿胀麻木,疮疖斑癣等证,这个也要分寒淤还是热淤,如果是寒淤,就要温通,如果是热淤,就要清通。
前一篇:金东明教授治疗自闭症验案
后一篇:太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