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4岁的儿子是否难于照看,总是烦躁不安,动辄哭闹。你家6岁的女儿是否特别胆小,遇事爱抱怨父母和他人,总像一只担惊受怕的小鸟?你知不知道,可能你的孩子原本稚嫩的心已经生病,这些都是他向你发出的求助信号?
小孩子也会得焦虑症吗?
——澳大利亚心理学教授Ronald.M.Rapee谈儿童焦虑症
文/王小艾
据一份调查显示,大约每10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受精神疾病困扰,而且大多是焦虑症。在我们的印象之中,似乎只有成人才患此病。“但事实上,焦虑通常起源于孩童时期,只是大部分人直到中年(35岁左右)才开始接受治疗。如果能早期干预,将极大地节约个人、社会和经济成本。这也是我们一直致力于此研究的原因。”来自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心理系的教授Ronld.M.Rapee说。他致力于儿童焦虑症研究十七年来,在澳洲和韩国、香港都做过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北师大王建平教授的办公室,Rapee教授和中国的专家及媒体分享了他的研究心得。
儿童焦虑症的原因和表现
“孩子总会有哭闹的时候,怎么能发现他已经严重到有焦虑症的程度了呢?”见到教授,记者忍不住提出第一个问题。
Rapee教授回答记者:“焦虑可以在每一个阶段发生,孩子们有明确的焦虑症状一般在四五岁左右。这个时候,孩子的焦虑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表现出来。比如睡眠有障碍、经常哭得很厉害、有很迅速的肢体活动等。”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儿童焦虑症,Rapee教授介绍了焦虑症的三种不同类型:一是分离性焦虑,占焦虑总数的50%左右,对于这种类型,家长无须太担心,因为大部分孩子可以自然度过这个时期;二是过度焦虑,过度焦虑的孩子表现得对未来过分担心,比如非常担心成绩差,讨厌学习,还有怕黑等等;三是社交焦虑,患这种焦虑的孩子表现为不爱参与集体活动,与同伴相处不融洽。
Rapee教授告诉记者,患有焦虑症的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逃避做事,不想有任何改变,不想尝试新的事情。比如说父母在身边的时候总是喜欢和父母黏着,不愿意离开父母并与身边的小朋友去玩。二是他们会经常谈论他们的担心,讨论遇到的困难,甚至很小的孩子都会讨论这个话题。同时,会因心理因素造成躯体上的疼痛,比如肚子疼。孩子如果不是心理因素的疼痛或不舒服,往往会延续一段时间,甚至可能一整天或一连几天都不舒服,但焦虑症的孩子只是在紧张的状态才感到身体疼痛或不舒服。
一个孩子为什么会患上儿童焦虑症呢?“造成儿童焦虑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基因。另外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比如他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过度焦虑和过度保护均有可能导致儿童焦虑症。尤其是那些天性敏感的孩子,如果遇上父母是过度焦虑的类型,那么孩子患上焦虑症的可能性就很大。”Rapee指出了可能导致儿童焦虑症的两种不当养育方式。
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说,需要父母更细心地注意和预防。因为孩子的焦虑不容易鉴定,也有些焦虑症状会自然消失。当孩子上学后,如果孩子总是想跟母亲黏在一起,不喜欢离开家庭,展开自己的社会交往,或者在跟其他孩子的交往中存在困难或障碍,那么这个问题就需要家长们高度重视。
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
儿童焦虑有三种类型,其中最常见也最典型的就是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的分离焦虑。比如孩子刚上幼儿园不适应,整天哭闹,而且持续一段时间。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焦虑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其他行为,他已经做不了任何他想做的事情,那么孩子可能是患了儿童焦虑症。一般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都会哭闹几天,但会自己慢慢适应,但患有焦虑症的孩子却会在很长时间里都哭闹不止,到最后父母可能觉得已经无法将他再送到幼儿园。
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呢?Rapee教授认为父母需要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告诉他们离开家去幼儿园是必须的,同时让孩子明白“只是白天去,到了下午我们就会把你接回来”。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要面对现实。还有一点就是,父母需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问题,而不是看到他们哭闹就将他保护起来,将他接回家隔离起来。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孩子有一个渐进的方式去接受这个问题,比如最开始可以上半天,一段时间之后再开始上整天等。
Rapee教授特别指出,面对儿童焦虑症的孩子时,家长一定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表达。很多时候,父母会觉得孩子还小,他们只是在淘气,对孩子所说的话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当你的孩子说做某些事很困难,甚至有恐惧时,对他来说焦虑是真实而痛苦的,父母绝不可忽视。
当孩子向父母表示自己的害怕并发出求助信号时,比如因为怕黑而不敢睡觉,或者因害怕不敢走平衡木,父母要耐心跟孩子们交流。Rapee教授建议父母提前做一些功课,不一定非要等到事情发生,孩子已经体验到焦虑、害怕才解决问题。比如孩子怕黑,父母需要事先注意到这个问题并适当帮助孩子,比如让灯一直亮着,或者黑暗的时候就跟孩子坐在一起。在训练孩子分房睡觉的过程中,孩子就会体验到独自一人面对黑暗的焦虑和害怕,那么父母可以如何做呢?Rapee教授的做法是要一步一步来,开始的时候让卧室的灯总是亮着,接下来是关掉卧室的灯,让外面房间的灯亮着,再下一步是关掉外面房间的灯而让走廊的灯亮着,这样一步一步慢慢地帮助孩子适应黑暗,从而战胜黑暗。
Rapee教授强调父母在跟孩子交流时,一定要用非常明晰的指令,而且需要有细节,而不应该给他一个相对模糊的语言。比如父母说“勇敢一点,怕什么”这样的话,就不太妥当。对孩子来说“勇敢一点”是一个模糊的指令,他不知道勇敢一点到底该怎么做。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长可以做一下示范,带着孩子一起去做这些事,这样对孩子的心理支持会更大。
适度焦虑有必要 智慧处理更重要
焦虑过度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学习。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比如生病。但适度的焦虑也是一种动力,是正常而积极的。适度的压力会变成进步的动力。父母看到孩子有焦虑情绪时,无需过度担心,只要正常处理就可以。
当孩子出现一些麻烦时,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心理支持,给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比如有些孩子在小朋友面前讲话总是因为焦虑、紧张而“卡壳”,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父母给予支持。比如父母可以和老师私下沟通,家园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方式给孩子创造机会。时下幼儿园里常见的方法就有:请孩子做值日生,每天向小朋友交代卫生保洁要求;当天气预报员,向大家预报当天的天气情况……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会逐步消除因过度紧张而导致的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良反应。当然,妈妈也有很多可为之处,比如每天设定三五分钟或十分钟的“讲故事时间”,由孩子给全家人讲故事,讲完后为孩子鼓掌喝彩;也可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来,开个故事会,为孩子创造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机会。
“中国的孩子,年龄很小就开始学奥数、作文、英语、美术等各种课程,这样也会对他们造成过度焦虑吗?”记者结合中国现状问道。
“这些社会上的压力肯定会对孩子的焦虑有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对这些压力的来源无能为力,不可能对这些有什么改变,更多是帮助孩子面对和应对这类压力。家长在向孩子施加压力的时候要非常注意方法的运用。”
RonRapee教授认为不可能不施加压力,但是如何施加压力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能以批判性的态度去说这件事,已经有焦虑症状的孩子会对这些表现出敏感。所以对有焦虑症的孩子,父母更要注意,不能从负面或者批判性的角度去和孩子沟通。
“小孩不想上兴趣班了,家长该怎么办?”记者问。
“首先,家长对孩子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很关键,不能因为孩子不想学就采取任何惩罚措施。也就是说孩子的这种反应不应该和任何惩罚措施相关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父母的倾听很重要。父母要弄清楚孩子真正担心什么,害怕什么?是觉得学习有困难,还是觉得不感兴趣?关于这些问题的具体信息要和孩子做充分交流,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寻找改进的突破口。”Rapee教授这样回答记者。
“还有一个中国特有的问题,就是父母在教育中的缺席。父亲角色缺失,母亲则过度焦虑,这种格局会导致儿童安全性缺乏,所以建议父母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之中。”王建平教授补充说。
Rapee教授还介绍说,很多孩子是因为早期的抚养方式过于简单和单纯,孩子接受到的刺激不够,当进入稍复杂的环境,碰到人际交往时就会变得无法解决问题,而产生挫败和焦虑。这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导致。所以一定要让孩子自然生长,孩子的自然环境是怎么样就让他怎样去适应。
人物介绍:
Ronald.M.Rapee教授就职于麦考瑞大学心理学系。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成人和幼儿的焦虑,以及焦虑失调。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今年三月在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亚太地区公共健康会议中,Ronald.M.Rapee教授作为主旨发言嘉宾着重介绍了焦虑症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的主要风险因素和模式,以及探讨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微调来避免其发生的可能性。
(已在《家庭教育指导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