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市银行分析(二)
标签:
上市银行财务分析息差过大杂谈 |
分类: 待价而估 |
(心悦题外话)
2、息差反弹,但潜力已经基本释放
2.1 息差反弹至前期高点
2010年1季度,上市银行的净息差曾在2009年4季度冲高的基础上有平均8个BP的下降。2季度,息差则有7个BP的反弹,基本上回到2009年4季度的阶段高点附近。

2.2
反弹动力来自存款活化、货币市场利率上行以及信用风险敞口的扩大
2.2.1 NIM 的拆解:资产端和负债端收益率都在下降
更多地比较2010年上半年相对于2009年下半年的息差提升动力。拆细来看,2010 年上半年资产端的收益相对2009年下半年出现了下降(2BP),但由于负债端的成本下降更快(5BP),因此净利差和净息差分别有3BP的反弹。
进一步拆细来看,2010年上半年贷款端的收益率也比2009年下半年出现下降,只是存款端下降更快,因此存贷利差才有5BP的扩大。这似乎与我们的预期相悖:在2010年严格的信贷政策监管下,银行议价能力本应有明显上升。

这里要注意到一个结构性特征:工建中等大银行贷款收益率普遍下降,而除了中信和浦发之外的中小银行的贷款收益率都出现上升。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于中小银行信用风险敞口增加更快所致,银行信用风险敞口的变化从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比的变动中可见一斑。2009年中期以来,3家城商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比普遍保持稳定甚至略有下降,但中小银行普遍加大了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配置比例。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比对贷款收益率有直接的正面影响,且代表了银行对信用风险敞口的承担程度。
而存款成本率的持续较快下降,部分原因与存款重定价有关,但由于2009年底整个行业剩余到期日为1年以上的存款占比只有6.17%,因此判断该因素为次要因素。主要因素仍然是存款活期化,即近期以来不断上行的CPI
加深了存款负利率状况,造成活期存款占比上升,并降低了银行的负债成本。
2.2.3 同业往来利差拆解
由于货币市场利率2季度走高,银行的同业往来利差同样获得提升。2010年上半年银行的同业往来资产收益率比2009年下半年提高了29BP,而负债成本相对稳定,因此同业往来利差扩大了17BP。
在这里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2010年上半年比2009年下半年,存贷利差扩大了5BP,同业往来利差扩大了17BP,而净息差仅仅扩大了3BP?原因在于占生息资产20%左右的债券投资收益率仍是在不断下降的。2009年下半年,14家银行整体法来看,债券投资收益率为2.91%,而到了2010年上半年则下降到了2.79%。从2008年底上市银行合计的债券剩余到期日结构来看,剩余到期日在1年以上的债券占到72.03%,这意味着在2010年年初,银行债券组合中仍有61.87%(考虑到了债券规模增长的稀释作用)为2008年之前购买的高息债券。当然,某些银行为了平滑业绩,在2009年将这些有浮盈的高息债券出售变现,但即使如此,目前高息债券的占比估计仍然在40%以上。这些债券的逐步到期,对于银行息差将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2.3 预计后续息差上升空间将十分有限
从2009年2季度至今,银行息差已经有22BP的升幅。息差的上升,可以归结为多方面原因:(1)CPI上升,存款真实利率降低推动存款活期化;
(2)货币市场利率反弹;
(3)银行加信用风险敞口,表现为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比的上升;
(4)结构调整,包括贴现占比下降、贷款占生息资产比重上升。在不加息的前提下,这些结构调整因素帮助银行获得了较快的息差反弹。
若不能加息,息差上述反弹的潜力已经释放完毕
(1)活期存款占比已经反弹至历史高点附近,进一步上行空间非常有限,若CPI 上行的趋势逐步缓解并进入下行轨道,未来可能面临存款缓慢定期化的局面。
(2)CPI 的回落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偏负面。
(3)银行的经济预期有滞后特征。经济若发生温和下滑,银行将难有进一步加信用风险杠杆的行为。
(4)预计下半年贴现占比将有反弹。
(5)高息债券的逐步到期仍将构成对息差的长期压力。
而加息的前景不乐观
(1)经济面临下滑压力;
(2)人民币升值对加息有替代作用;
(3)贷款加息会加剧巨额地方政府债务的偿付压力,可能为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