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所谓《潞河督运图》之十:国博藏《潞河督运图卷》是伪品
标签:
潞河督粮通州通惠河漕运 |
分类: 《潞河督运图》系列 |
在自书跋中。冯应榴向大家介绍了《潞河督运图》的诞生经过,自豪的宣称官舫上的官员就是本人,在他的官舫前后,围着许多举着托盘请他验粮的小艇,送往北京的粮食由脚夫背负过石坝装到通惠河的船上,运至大通桥。进护城河的粮食则背过土坝分送至通州中、西仓,供应军需民需。大光楼下的石坝上,背负过坝的脚夫成千上万,日夜不休。石坝下潞河之中,牵拉“虡业”刮沙的浅夫和身背柳枝探测深浅的标夫们,保障着漕船的行驶安全。冯应榴在文中表示:“瓜代旋京,将以索能文者题咏,因先自书其后”,待任满之后回京,定请名家为其题咏,因先自题其后,这篇跋文,就叫作《自书潞河督运图后》。在嘉庆年间被王昶编的诗集《湖海文传》收录,流传至今。
两年任职期满后,冯应榴回到京师,只要遇到名人学士,冯应榴都会请他们欣赏《潞河督运图》并请他们为这幅画题诗作跋。现在已知的和刘墉齐名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看完这幅画后,为其写了一首《潞河督运图为冯星实少卿赋》诗篇,附在卷后。后来,翁方纲把这首诗篇编入《复初斋诗集》,流传下来。
2019年11月2日,姚旸先生在《今晚报》上刊发了《原版《潞河督运图》画的是通惠河》文章,披露了翁方纲的这首诗。可以想见,当时在冯应榴这幅画上题跋的不止翁方纲一人,但现在被发现的只有翁方纲一人。因此,翁方纲就因为这首诗,成为除了冯应榴之外曾经亲眼见过《潞河督运图》的第一人。翁方纲的《潞河督运图为冯星实少卿赋》(冯应榴号星实)全文如下:
“烟光溶溶六尺绢,水翠摇空净于练。城郭帆樯阑槛影,都自中流簾舫见。峩峩官舫中流开,不为帆光欗影来。螺水源将通惠合,平津闸庆丰迥。潞河漕司农部使,兼领粮储关榷事。博士曾筹六路宜,耀卿最晓三门利。国家岁漕东南粟,古林旧志谁应续。分地虽资御史巡,上游实赖专官督。北河直抵京通仓,两坝分收七省粮。千帆衔尾艘重运,万里凭栏楼大光。(大光,楼名)涉江沂淮来恐后,张湾前接直沽口。桥亭历历渔庄户,沙岸枝枝水杨柳。鲍邺两派东西曲,雨霁虹飞漱明玉。都来丰稔一气蒸,散作恩波万川绿。使君于役出南曹,浙右才名门第高。自述河舩当图志,驱来墨瀋飞雪涛。城东还记送君初,题卷俄经三岁除。那借暗门摹画轴,漫笑僧处作艸书。(王僧处有督运帖)”
纵观翁方纲的诗篇,充满赞扬客套的词句,但翁方纲却描绘了这幅画卷的基本内容,为我们今天确定《潞河督运图》的真伪,提供了佐证。如诗词开篇即说“烟光溶溶六尺绢”,他看到的《潞河督运图》只有六尺长绢,而国博藏的所谓《潞河督运图卷》近7米长,因此,绝不可能是同一张画卷。
江萱画的《潞河督运图》尺幅并不长,重点部位就是潞河与通惠河的交汇点“两坝”,这两条河的水面跌落很大,要靠一座石坝和一条土坝相连。潞河的粮船驶到石坝下,要依靠脚夫们卸下船,背负过石坝,装进通惠河上的粮船运进北京大通桥,留在通州仓里的粮食,则从土坝翻越,储在中、西仓中。故诗中写“北河直抵京通仓,两坝分收七省粮”。
每逢漕艘集中通过潞河的季节,潞河沿途的渔民百姓都要轮流充作浅夫和标夫,手扶刮板为潞河刮沙或身背柳枝在水中标示浅滩,保障粮船的通行安全。所以翁方纲在诗篇里还写了“桥亭历历渔庄户,沙岸枝枝水杨柳”的诗句。
画卷中重要的景观就是“大光楼”,大光楼是石坝前的一座楼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同治年间重修。明清两代坐粮厅官员,都在此验收漕粮,故也叫验粮楼。大光楼因位于大运河与通惠河交汇之处,既是大运河漕运终点也是货物运往北京的起点,是重要的南北货物集散地。故翁方纲诗中写道“千帆衔尾艘重运,万里凭栏楼大光”。冯应榴在自题跋语中也说“由大光楼下,背负而入通惠,肩踵相接,日数万人”之多。每日数万人扛粮过坝,人声鼎沸,笑语声喧,那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呀,《通州志》也载:翻坝之时,则“扛夫喧轰,昼夜不息”,而国博藏所谓的《潞河督运图卷》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画面。
清人沈喻画的《通惠河漕运图》中,有一个“扛粮翻坝”的画面,生动的表现了扛着漕粮翻过石坝的场面,这也是《潞河督运图》极力要表现的画面呀!
国博藏所谓《潞河督运图卷》最初仅是一幅无头无尾无题签的残卷,高48厘米,长690厘米。据收藏者吴谏斋称系得自其祖太夫人,据天津老一辈文史专家们说,当年吴谏斋是先拿到天津来的,可能因价格没有谈拢而告吹。于是就转而到了北京,被专家们误认为江萱画的《潞河督运图卷》。为此,吴谏斋才邀请上海的书法家高存道先生在1954年为这幅残卷题写了画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