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还是来了。
我一直很谨慎对待经典背诵跟课外阅读的关系。对于一个从小酷爱阅读,无书难过日子的我,做语文老师二十多年来大力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我,做伏羲教育两年半来,却对课外阅读“不作为”,一心只想尽办法让孩子读背经典。为什么不把课外阅读跟读背经典并马齐驱呢?这就要从了解人性、了解孩子角度出发了。人天生都是怕困难的,都是喜欢舒服,都会选择轻松容易的事情做,孩子更是如此。读背经典相对自由自在的课外阅读来说,实在太枯燥太辛苦了。但是,读背经典,却是孩子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真正的“扎根”学习,先不说这些经典进入孩子的脑袋会滋养他们一生,成为他们以后人生幸福选择的指南针,就是对于其他所有的学习来讲,背经典的孩子记忆力和领悟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学其他东西都是比没有背经典的孩子有优势的,我们伏羲班到了三年级开始学各种基础知识的时候,这个对比已经非常明显。不说其他的例子,就是大嘉怡和黄咏彬这对兄妹,入学的时候基础都是一样的,但是妹妹爱读背经典,背经典的积极性很高,哥哥却是怕背经典,在读书的时候一直在玩,逼着读一点。结果两年多之后,两人的境况完全不同了:大嘉怡掌握知识轻松容易,班币大大的赚,游学机会时时有,越学越定,越学越轻松,而黄咏彬却很吃力,同样记些词语都要比妹妹花多倍的时间,29个词语听写,妹妹可以写对28个,哥哥却掌握5个,要知道现在的黄咏彬都很认真学习,都在努力,但是脑袋就是不如妹妹好使了。他之前浪费的时间,现在必须要加倍加倍的用功补回来,才能使未来的学习也能像妹妹那样轻松。
狠抓读背经典两年半,这个经典背诵的机制也慢慢稳定下来了,以后不管学多少课程,学什么东西,按照现在的:在家半个小时,在校半个小时的时间安排已经足够了。每周有根据孩子读背经典的态度和情况确定不同的背诵目标,完成目标的孩子就可以痛快地阅读了。
经典读背上轨道了,到了三年级下学期,我才开始真正孩子的课外阅读指导。开始有了”阅读存折“,开始了每周的”阅读之星“评选,开始了书籍的借阅。这一”放闸“,问题就出来了:一批林美娟出现了……
上数学课,官睿楷在看昨天借的书《火印》,范子玥在看漫画《二十四史》,陈欣在看漫画《西游记》,晓芙在看《丁丁当当》,邢开阳也是……





看到家长老师反馈的情况,我心里一直在偷笑:这不就是从小的我吗?这些孩子都是学习优秀的(不爱阅读的孩子,优秀也是假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这些书迷,手上有书,心里能按得住吗?我读书的时候不知道这样偷偷看了多少书呢,都是追求故事情节的阅读。遗憾的是,从小没有老师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我如何去合理安排好时间,懂得自制,所以我的成长吃了很多苦头,走了很多弯路。
既要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又要让他们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这就是老师的职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
三、四节课是美术课,刘老师让那些画完画的孩子自由安排,自然就是让孩子们读书了。当这些孩子回到四楼课室的时候,我轻轻问一句话:”上数学课、美术课有偷偷看书的请起立。“哦,还不止发现的呢。

”上课能不能看课外书?为什么?“还是要明理。这个道理自然能说出来。
”我们伏羲班看书的时间不少呀,只要你完成了学习任务,就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看书,为什么还要用上课的时间呢?这就是顾此失彼。好了,数学课看课外书的,请把数学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告诉老师……“
站起来回答的孩子说的还蛮流利呢,虽然如此,但是还要让他们记住教训:去把今天所学的数学作业做三遍。然后没有上课看书的呢?现在就可以看书了,看看,罗铭槺就很聪明,上课是上课,看书就看书,离放学还有一个多小时呢,慢慢看吧……

上课没有看课外书的,但是经典背诵任务没有完成的孩子,还得要补读书,
完成经典背诵目标的孩子呢?幸福地看书吧……

这就是学习的次第。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就像昨天在微信看到的一篇《种出的桌椅》文章一样,老师家长怎样引导,孩子就会怎么生长,”不扶“,小苗容易长歪;”不管“,小苗就会长出很多无用的枝桠,占用养料;唯有用心修剪,给充足的阳光水分,扶正扎根,然后以后肯定能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