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季氏篇十六》这一篇,感慨还是蛮多的:
1、为什么弟子学不到孔子的“志”?
开头这一章很长,讲的是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对冉有、季路的批评。孔子批评两个弟子不能很好的辅助季氏,面对季氏不正当的讨伐,他们两个做不到“谏”,而当孔子指出来的时候,两个又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所以孔子的批评更加不客气:“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比为之辞”(君子痛恨那种不老实承认却又一定要找理由来为之辩解的做法。)
这段话最触动我的不是孔子的“反战爱和平”,而是我感受到孔子的那种失望和难受:为什么弟子连这样的正气、这样的直谏勇气都没有?要知道,冉求是非常有政治才能的,屡次受到孔子的称赞的:"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又有一次,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人?孔子回答说:“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及卞庄子的勇敢,再加上冉求的才能、技艺以及礼乐的陶养;也就可以算是一个人格完备的人了。
《论语》一书中,赞叹过不少的仁人志士,为什么这些仁人志士的精神影响不了孔子的弟子?我想,问题就出现在冉求太聪明了,所以“舍不得”自己的地位荣誉。我真的相信孔子不是那种绝顶聪明的人,他的人生成长都是建立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上,是“学而知之者”,而学生中比他聪明的多的是,偏偏这些聪明的学生最后都集成不了他真正的智慧精髓,能继承的就是“鲁”的曾参。
“优秀是卓越的大敌”,这句话这段时间一直在我脑海里出现。真正能笑到最后的,真正能坚持到底的一以贯之的,或许真的就只能是郭靖这样不聪明但是意志力很坚强的听话的人。
懂得这个,就知道如何打磨那些聪明的孩子了。
2、人的等级皆因“学习”而划分:
“平等”是什么?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平等吗?努力的跟不努力的同样待遇,学习的跟不学习的没有任何差别,这个世界还有意义吗?
不谈上而知之,我相信有这样的天才,看李子凡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就知道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后三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之者。孔子把自己看成是”学而知之者”,一辈子从未懈怠过,全渗透的学习,所以成就了孔子。上次在香港看的饶宗颐的学习也是如此,钻进书堆里出不来的人,学习成就人生。
遇到问题了才去学习,也不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还不算糟糕。最糟糕的是那种困而不学的人。困而不学,已经麻木了,已经得过且过了。这种人,现在有多少?不可计数。看我们伏羲娃娃周末卖报纸的体验,我看的不是伏羲娃娃,看的是透过孩子看大人,这个社会还有得救吗?一个不学习的社会。
其他的不学习只能叹息,教师的不学习,那是罪过了。我今天毫不客气地跟实训营的学员说:生于静修,死于忙碌!每天忙忙碌碌没有空闲学习,结果就是“死”,这不是生命的“死”,而是“智慧”的死。特别是那些寄宿学校的老师,如果不懂得调整心态,不懂得借助学习促使自己学习,天天忙于琐事,疲于奔命,几乎可以判断这些瞎忙是没有后劲的了。
古之学者为己,真正充实自己,真正修炼自己,磨好自己这把“刀”,才能无往而不利呀。自身成长,任何人都替代不了。
3、孔子的儿子为什么没有出息?
孔子的儿子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但是孙子子思却了不起。为什么孔子的儿子不像他的弟子那么有出息呢?我没有考证,我只是从陈亢跟伯鱼的对话里猜的:孔子无暇管教自己的孩子。孔子对弟子花的心思远远多于自己的儿子,孔子只是让伯鱼读诗,学礼,但是疏于指导。晚年可能才有心思去指导孙子。我想起我对儿子也是,现在一个心都是在学生身上,对儿子也是疏于管教了,没有花多少时间在他身上,以后也可能从孙子抓起了。
当真正跟“人”对话的,而不是仰望“圣贤”的时候,你会发现孔子离你是如此的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