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读·宪问篇十四》学习感受
(2015-05-31 12:22:06)
标签:
杂谈论语心读柳恩铭博士 |
分类: 国学路 |
1、“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士”,柳博士给我们很好地阐释了“士”:具有儒家情怀的知识分子。儒家知识分子追求道,追求生命价值的提升,追求修己安人,追求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这不就是我们伏羲老师的使命观吗?这段时间因为岑村实训营的培训,让我更好地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所在:士如果留恋家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回想我多年来寒暑假在外奔波学习和支教,不管条件如何艰苦,我都是投入到当下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当然也会怀念家乡和亲人,但是当下的使命冲淡了那份怀念:学就要全力学好,干,也要尽力干好!就这样走过来了,所以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也算一个儒家的“士”了。我们岑村实训营基地在“陋巷”,对于过惯安逸生活的老师来说,能不能随遇而安,本身就是一个考验。姜博士和家贞老师他们都说以后要选一个更好的地方,我说这就是最好的地方了。孔子怎么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再加上这一句“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真正的有使命的老师,真正想成长的人,首先要打破的就是对物质环境的依赖,吴教授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和榜样:什么饭都能吃,什么话都能听,什么床都能睡,什么活都能干!没有这样的一种豁达和乐观,没有真正放下“我执”,能做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我是不信的。我记得叶嘉莹先生给我们讲过她在国外面临种种的困难和贫困的时候,就是《论语》这里的话支撑她走下来的!同样道理,我在读西南联大的大师们的故事的时候,也是被他们那种在恶劣环境下随遇而安的精神所打动。其实,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精神!再聪明的人,再有能力的人,心不到,心理素质不够强大,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好!所以,一个人真正想要活出自己最灿烂的人生,一个伏羲老师真正想要享受真正幸福快乐的教育生涯,当下就是要破掉这种种物质环境上的束缚,不管面对怎样的境况,只要内心有强烈的自我成长的欲望,就能化掉种种环境的不适,从而成长为一个从容自在的人。像孔子一样,像吴教授一样。所以,伏羲教育之路,本身就是一个“鹰重生”的自我成长突破之路,就看谁愿意接受这个挑战,享受“学而时习之”后的“不亦说乎”了,能吃多大的苦,才能享多大的福!
2、一阵见血刺破伪儒者的面目:“孔子极其重视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所以孔子称赞子产,称赞管仲。宋儒只重视自己成人、成圣,而不重视民生与国事这一儒家的本质追求。——培养的多数是脱离了儒家情怀、士人情结的书呆子,这些人在和平时期不能振兴经济和改善民生,在困难时期不能兴利除弊和创新守责,在国难当头之际也不敢、不懂、不能有什么担当。”读到这段话,我不禁为柳博士敢于直言,对问题本质捕捉这么深刻读到而喝彩!因为宋儒这种为自己成人成圣的思想,正是现在很多学传统文化的人一个最大问题:平时似乎都很恭敬很谦卑很好学,但是一做事骨子里的私心杂念就原形毕露,什么事情都不好。为什么?就是缺少真正的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精神: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情怀,舍小我,为大我,这个格局不打开,这个情怀不建立,有什么担当?没有担当的人,学来学去就是一个书呆子,改变不了自己,改变不了环境,更不能改变社会了。所以我一直在强调:真正学传统文化,首先要读《论语》,真正了解我们每天鞠躬的孔圣人到底是怎样的人,他身上什么精神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努力向真孔子学习,我们的每个鞠躬才是有意义的!
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贫穷而不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这是孔子站在他们那个时代的感慨,但是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富而无骄也不容易了,为什么?教育不同了,缺了“人”的教育呀!我们读去过印度、尼泊尔等不算富裕的国家写的文章,文章中往往感叹那里的人虽然贫穷,但是知足快乐,不会像中国人那样焦虑浮躁,为什么?信仰使然。排除佛教的因果观,人怎样才能真正做到“贫而无怨”?其实,孔子也早就说了,那就是反求诸己,找自己的原因。穷人有穷人的思维,富人有富人的思维,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命运就在性格上,懒惰怯懦不思进取又想富裕,是没有可能的事情。反正我知道自己就无法成为富人,对钱的敏感度太差,跟钱打交道的事情肯定亏本,所以我认命了,衣食无忧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财富了。记得小时候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用2毛钱过了一周,体验过节省过日子,发现自己人生的伸缩适应性很强:有钱也是一样过,无钱也是一样过,都是快乐过。很多时候,觉得人幸福快乐的真的不是物质层面的。富而无骄的代表据了解,马云就是一个例子,那天在购书中心看到一本有关写马云的新书,选取了十几个有代表性的人谈马云,其中赵薇说的就是马云一件衣服穿了好久,她看到马云都想给马云买衣服。现在的马云可算富可敌国了吧?但是他最令我敬佩的就是保持初心,一直保持出道是创业始的初心,他没有迷失在巨富中。“富而无骄易”者,往往都是有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所以,财富对他们来说,就是用来为社会付出的,何来骄呢?
4、“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于“以直报怨”,我一直没有很好的理解。何谓“以正直来报答怨恨”呢?世界上像德蕾莎修女那样“以德报怨”的人是绝品,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即使是学佛的、学圣的“知道”“以德报怨”才对,但是有多少是发自内心能做到呢?心里做不到表面做出来的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也许就是孔子提倡的“以直报怨”,真诚才是第一位的。内心做不到,何必难为自己?百度后,我发现有些话很值得学习的:“以直报怨”最需要的是有足够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和产生巨大的作用。直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恩德要用恩德去回馈,怨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击。不可一味姑息从而纵容罪恶扩散而良善丧失,也不可挟私加重报复。”是的,以直报怨并不容易,首先要考验人的智慧和判断,真的需要足够的道德修养才行。而且“以德报怨”对于没有智慧的人来说,容易陷入了纵容罪恶的恶圈,对于那些人性的丑恶,如果不让人尝到丑恶带来的苦头,那他们还会向善吗?孔子的智慧,真的不是一般的智慧,他总是从大局出发,深度剖析人性问题,奉献了最好的治疗方案。宽容不等于纵容,处理好这个度,本身就是要靠智慧的,不容易呀。
5、“上进”还是“急于求成”:怎样通过一个人的言行判断此人的性格人格?《论语》里有很多的案例呀。譬如这一篇最后一章就是一个很绝妙的案例:故乡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觉得这个是上进的孩子,但是孔子一眼看透了这个孩子是个急于求成的人,为什么?因为这个童子坐在成人该坐的位子上,和长辈并肩而行。孔子的明察秋毫让我们又一次见识了他的识人之明。可能有人不明白怎么孔子能从这两个小小的行为就判断这个童子是急于求成呢?其实很简单,上进的人,肯定具有恭敬心,求学而不过分,这个童子的举动已经过分了,看出内心的那种越位的不安分。柳博士在这一章里特别谈到学校教育就应该多做这样的行为研究,“如果教师能够研究学生的行为,学生的言语,学生的学业过程,从中全面了解学生,建立学生人格成长档案,并以此为依据因材施教,教育效果必然超乎想象的好。”庆幸的是,我们伏羲班正是这样做的,每天记录孩子成长的地点滴,包括我们的很多家长都行动起来,通过博客记录孩子的成长,所以,真正做了,自然能看到孩子不一样的成长。
前一篇:“心”跟“脑”真的不一样
后一篇:[转载]学习第二周反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