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论语心读》之“先进篇第十一”所感

(2015-05-10 07:35:41)
标签:

育儿

柳恩铭局长

分类: 国学路
       昨天跟伏羲空军队老师开完《论语心读·乡党篇第十》交流会后,我觉得改变交流方式,不再采用问答式,而是自己阅读的体会式。因为我发现一篇《论语心读》中给人启发的地方太多了,柳局真的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他通过解读论语渗透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教育呐喊,完全可以激活伏羲老师做教育的热情和追求,真正用心去读去领悟,肯定能长养教育的智慧。当然,我自己也要这样做,身先士卒呀,周末再忙,都要好好沉下心来潜心研读《论语心读》。
     《先进篇第十一》触动我的地方也有很多:
1、“孔子开民办教育先河,开贫民教育先河,以教育改变平民的命运,以教育打破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其教育理想和实践,足以证明孔子是新秩序的倡导者、创造者、维护者。我真不明白,为何在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中对老人家有如此深得误会、误解、误读,由此可见,伪儒学、反儒学之可恶与可怕。”这是柳博士在“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一章里的心读。“如果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在有爵禄和平民百姓中,孔子首先选择的是学习了礼乐的贫民百姓来做官,而不是权贵。孔子一心为民,一心为老百姓,一心为社会,这是非常显著的表现。柳博士的“不明白”也是我的“不明白”:现在在网络上还经常看到批评孔子,批判儒家精神的:纵观历史,凡是儒家兴则国亡。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到底有多少是真正走入《论语》、走入孔子的?任何一样好东西,都会被坏人利用成为危害他人的东西,孔子坦荡荡立在那里,他的原精神就是人类最崇高精神的代表,学之者生之幸福,死之光荣。蔑之者往往是负面扭曲的心灵,或许,这就是学习之别。

2、“孔子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因材施教的人。孔子于教育过程中,发现了弟子们各有所长,有的以德服人,有的善于辞令,有的长于政事,有的擅长文献,不一而足。因材施教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对个性的尊重,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对人才发展规律的尊重。遗憾的是,求同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绝症,从小学开始到高中,以同一把尺子——分数去量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和结果……”因材施教呀,哪个教育者不知道?但是谁能真正做到?所以,伏羲教育诞生了。求同教育这个“绝症”药方在伏羲教育里开始研发了。怎样因材施教?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观察”,真正用心去观察去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其次就是绝对不要求全:家长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样样都能,基本上这是没有可能的事情,样样能,样样松。再次就是发现特长之后,想办法给孩子提供各种成长的平台和资源。但注意,不管是哪方面擅长的孩子,都必须要有一个底色:会做人做事!善良、感恩、付出、担当,这些最基本的底色不管哪个方面才能的孩子都必须要有,否则所有的“才”都是害。

3、“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我这段时间对这话感受很深,也在不同场合讲课引用过。我认同柳局说的这个时候孔子的心声是“略带惋惜的批评”,颜回非常好学,而且学得很到位,他对孔子所教的深信不疑,毕恭毕敬,从来没有疑问。对于这样“完美”的学生,孔子是有遗憾的。其实孔子也知道自己非完人,他非常渴望别人能指出他的问题,有一章就谈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所以,对于吴教授也好,戴老师也好,我很尊敬他们,但是我也是经常提意见的。回想现在学传统文化中,一个”恭敬心“固化了”师道尊严“,孩子必须要绝对听话,对老师必须要服从,否则就没有恭敬心。师生最鲜活、最舒畅的关系就是孔子师徒了。尊重但掏心交流,敢于提意见,这才是真正的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心声呀。

4、什么是真正的好学?孔子很狠的,他对颜回的偏爱不知道其他的弟子怎么想的?”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孔子只认可颜回是唯一一个好学的人,为什么?因为孔子对这个”好学“要求极高的:付诸实践,内化成人的品格,学习是一切促进人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手段……也就是说,学到一点就能内化为自己的人品人格的成长,这种学而内化的能力,颜回是非常厉害的。为什么孔子对学习要求这么高?很简单,因为孔子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孔子本身就是最会学习,通过学习而成才的代言人。人都是最爱自己的,自己热爱的往往投射出去。只有颜回最像孔子的好学,其他的人都不及。所以孔子这个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我也是感同身受的。在我们伏羲团队里,最好学也是最会学习的就是王芳老师,所以不管是吴教授还是我,都会感叹:如果人人都是王芳就好了。我想孔子也是这样:个个都是颜回就好了。学习呀,最重要的就是实践,而不是停留在感性的激动上。所以,我以后所有的培训,我着重在实操上,那种讲座性的培训,我基本是退出了。

5、性格决定命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从子路的性格特征,预测其命运的结果。一语成谶,不是诅咒,而是推理。性格决定命运,是人格心理学的结论,改变性格,方能改变命运。“我做伏羲教育这两年,对这个感受太深了。很多人很有热情,而且很能干,很聪明,但是却做不成事,人生的机会往往与之失之交臂,为何?就是一个性格的问题。性格决定人对所有事物的选择,而抉择就是人生最大的智慧体现。真正的学习,学习经典智慧,就是一个改变性格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雕琢自己“的过程,肯定会痛,肯定会难受,这是鹰重生的故事,做不到,人生也就是那个样子了。

6、过犹不及:我一直说孔子在《论语》里已经把人性讲透并且开了”药方“了。他们师徒的很多对话就是针对人性的问题而谈的。孔子往往一针见血,把问题的本质说透。很多人都会向子贡一样认为”多“肯定比”少“好,所以子贡决定子张比子夏好,因为子张过分,子夏不足。但孔子说:过分和不及都是一样的。真正的好是“中庸”,也就是恰到好处。做到这个太难了,柳局拿教育来说:“过度的教与过度的学,不及的教与不及的学,都不是科学的教育。”杜郎口之类的中学倡导学生的学,老师讲话时间不能多于多少时间,这个就是不及的教和过度的学了,殊不知真正的教育一切从学生出发,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遇到的困难不一样,该出手的时候必须要出手,该闭嘴的时候绝不开口,有的时候需要多讲,有的完全可以不讲。人是活的,教育更是活的,岂能一个标准量天下?

7、孔子的生气:很多人死守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就认为孔子是一个没有任何脾气的人,其实孔子真性情,他的善恶之别还是非常明显的。该骂的时候绝对不会容忍,该宽容的时候胸怀似海,对所有人特别是弱者更是尊重有加。对于冉求帮助季氏搜刮百姓,孔子非常生气:“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他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其实,孔子这个教育的”失败“完全可以警醒我们:到底该培养怎样的人?我现在反复给孩子们一种思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帮人。我们现在认真学好了各种本领,就有资本去帮人了。平时的善恶之别,价值观的引导,更是渗透到所有的教育中去。孔子这么用心、这么高水平的因材施教,还出了冉求这样黑白不分,助纣为患的”败类“,想想看克服“性本恶“有多难?教师不修好自己,怎么可以引领好学生呢?

    还有很多很多的感悟,真正用心去读,每读一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教育的敏感就升一层了。感谢柳局引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