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秋夜,看电视无趣,不如看书。
《学记》是我们伏羲教育界公认的教育“圣经”,我们伏羲老师人人必背的,暑假新疆的培训,樊一心老师细讲《学记》非常精彩,应该给大家启发很大。
虽然看了一些研读《学记》的书,也听了好几个老师的讲解,但是对书中一些论述,其实一直都是停留在“知”的层面,没有办法触动我落实到实际上的教育教学中去。所以,这个“顿悟”,还得靠机缘的。
对于《学记》中“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这段中“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我一直没吃透。当然,这个“师”肯定是指“为人师表”的“师”,而非为了谋生得过且过的“记问之师”、“呻其占毕”之师。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博喻“才能成为育人之师呢?一直不解,直到昨天在2014年岑村伏羲家长群里看到一年级小朋友做家务、包饺子的相片,不由得感叹新一届伏羲娃娃胜于我们这一届伏羲娃娃,真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然后左宸睿爸爸回了一句话: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我明天他的意思,大概就是在我们伏羲班哈子形成的这种爱劳动干家务活的氛围下,刚进来的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受到影响而这样做了。
这句话把我点醒了:”蓬生麻中“
不就是比喻吗?《诗经》里“赋比兴”的“比”就是比喻,就是博喻,翻开我们的经典,那比喻真的是比比皆是呀!
赶紧去书柜找到《荀子》一书细细读《劝学》,此前在《古文观止》里读的是选读篇,少了很多内容,
今天这一读,就更加体会到“博喻”的无穷魅力了——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的散文善用譬喻,开头就一连用了五个比喻展开论证,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而又富有逻辑。后面论述学习专心一致的重要性,连用八个比喻,并与对比相结合,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层层剖析,极富感染力!
是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些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回到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来,也非常重视训练修辞手法,比喻呀,拟人呀,年年考,孩子脑袋生锈怎么办?老师就让孩子背一些比喻句应对考试,你就会发现要写比喻句的时候,”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遍卷都是。
应试教育下重视比喻不仅无法激活孩子的联想力,而且孩子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比喻,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对身边事物缺少那种联想想象的兴致。
再读读古人的文章,那奇妙的想象力、那旁征博引,那入木三分的见解、那丰富而生的譬喻…… 越读越叹为观止!
怪不得教授说”这么多年所谓的教育创新,包括什么蒙台等国外的东西,真正好的,哪个古代没有?胡闹的古代都有,只是没有传下来而已。“说说想象力,谁比得上古人?那活泼泼的文字,那灵动的文字,那无拘无束的想象……随便都能找到。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老师无法做到”博喻“?很简单,因为缺少了真正对生命、对生活、对教育的热爱!我一直强调好奇心的重要,孔子本身就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否则不会”入太庙,每事问“,不会”两小儿辩日“而凑上去看热闹,被小孩子问得哑口无言……其实,古代文人绝对不是死读书的,死读书的人根本写不出好诗。诗是什么?诗就是生活,就是思考,就是对一切生命的认真深入的对待!而今人恰恰就是缺少这样一份最本真的活的态度!
所以,伏羲老师读《学记》、学《学记》了,怎么样去用?首先要热爱生活呀,先把自己的童心找回来,先放下所有的成长中堆积的”尘埃“,清空心灵,轻装上阵。每天起来上班,抬头望望天空,也为天边那一抹朝霞感到满心喜悦;下班回家,看到雨滴洒落车窗,像一个个蝌蚪一样游走,兴致盎然地感受这身边的生命的波动……
一切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这份美好的心灵,怎么做一个能博喻的真正人师呢?
当然,首先从我开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