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2013-08-18 18:48:45)
标签:

长春

行德幼儿园

传统文化

分类: 国学路
    姜来博士不止一次强调长春行德幼儿园的重要性,石园长八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所结下的硕果让人惊叹。我在大连参加完十五天训练营还要回到长春来,就是想见识一下这里每周六举行的家长学习会——只有家长有三次不参加,孩子就不能在这里学习了,这是怎样一个磁场?
    百闻不如一见,昨天参加了行德幼儿园的家长会,让我真的相信了姜博士的话,行德幼儿园,真的是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我一直有个担心,担心大量读经的孩子失去了灵性,没有好奇心,没有灵动性,因为之前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了。而且一些学《弟子规》的人,也真的学死了,不懂得灵活变通,把自己跟周围的环境隔绝了,这分别心给自己带来的只是困恼和烦忧,何来幸福?本来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最大的受益就是幸福快乐满足,但是学得不好,学成烦恼心还真的不如不学。
   在行德幼儿园没有我所担忧的现象。石园长原来也是一个跟吴教授一样可爱的人,谈笑风生,趣味盎然,本身就是一个灵动的人。当石园长说:“我们的孩子可调皮了,好的老师才能治得了,没水平的老师无法治得了孩子。”我释然了,太好了,只要孩子“调皮”就没有学死了。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伏羲班的孩子该是怎样的?举止文雅,知书识礼,热情好助,但是心灵活泼,好学好问,能学能玩……即使是学礼,学《弟子规》,也是学得满心欢喜,就像我在大连习礼一样。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不是“你该怎么做,你必须要怎么做”,而是“诱惑孩子怎么做”,是的,就是“诱惑”孩子,不管教什么东西,都要把所教的内容渲染出它的魅力和好处,让孩子自然而然去亲近去学习……
   行德幼儿园的师资非一般,我听说一些大学老师、特级老师都舍弃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来到行德幼儿园进行教学。选择放弃,就是选择了光明,选择了理想,为理想而教育的老师,能不是好老师吗?能不琢磨真正适合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吗?孩子能不乐学吗?
  谦卑有礼的后面更多的是一份自信和喜悦,孩子的成长,不就是送给老师们最大的礼物吗?我真喜欢这样的氛围。之前富阳、北京、西安、大连都希望我能过去,但是我一直不为所动,我的根在广州,在天河。但是,这次我心动了,因为我发现我一直梦寐以求的教育理想环境就在这里。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长春行德幼儿园,中国教育希望的原始点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我们都知道,决定孩子的是家庭氛围,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学校教育想真正有效,必须要家庭教育跟得上。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能把家庭教育落实得这么彻底的地方:家长必须要学习,必须要跟孩子一同学习。在别的地方,这可能是一种奢望,但在这里,却是事实。
   整个早上,我呆在一个班级里参加家长会。听陈真老师的解惑音频,老师反馈孩子情况,抛出问题让家长们思考汇报。最震撼我的是家长们写的孩子成长日记,才短短的一、两年的时间,有些家长都已经写了五、六本厚厚的日记本,记录了孩子成长的点滴。老师会让家长们念自己记录的孩子成长日记,互相交流。家长们都感叹,在行德幼儿园,学习的不仅是孩子,更是家长。他们都发现因为学习,自己成长了,家庭也变得越来越和谐了,孩子好了,家庭也好了……
   一直以来,我以为我给儿子记录的小时候的成长点滴已经不错了,但是跟这些家长比起来,我还差远了,我自己做,就比较随意,大家一起做,就变得很有系统性了。氛围,实在太重要了!
   明天星期一,孩子们上学了,我可以继续去学习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