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启蒙教育:小孩的真性情之五

(2010-04-14 11:59:54)
标签:

育儿

启蒙教育

真性情

组织性活动

抽象思维

肢体控制

角色扮演

领悟

家有小宝必知的常识(系列)

最近,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导和培养小孩健康茁壮的成长问题。正苦于自己这方面知识不够的时候,因缘巧合听了一堂幼儿教育专家的讲座,受益良多。在次还是重点介绍下这位专家吧,他是福州长颈鹿幼儿园的创办者王志成先生,台湾人士。听完他的讲座后,感觉王先生确实在幼儿心理研究、行为引导、因材施教等方面很有造诣。

现根据自己听讲座时随心所欲的一些笔记来整理下相关的知识:

之五

第二篇: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四)

5~6岁孩子的学习需求。这阶段的小孩大都进入幼儿园大班学习了,集体生活的经历和成长的锻炼,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一定的思维能力,有些方面的特长开始展现出来了。当然,此时孩子的学习需求也有所变化,不再单纯的满足于被动灌输知识,有了自己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如果说5岁之前的孩子,家长在跟他讲道理时,主要以自己的亲身例子做样板,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让孩子有个比较接受,效果会很好。比如,孩子好动,对什么事情都想去体会,开水是烫的,乱动会伤害自己,如果只一味从理论上告诉他,孩子不能很好的接受,或者将信将疑。家长告诉孩子,小时侯自己顽皮,动了开水壶,结果被烫着了,痛了好久,现在甚至还有遗留的伤痕。这样孩子就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概念,用开水是要大人帮忙的,否则会伤到自己的手,很痛的。这样他就不会把开水壶当玩具,也不会轻易去触碰了。而在这阶段是,由于孩子有了一定的自己的思维能力了,也经历了很多的事了,家长就可以跟孩子讲道理了,孩子也会对家长的道理进行简单的分析了。教育专家提醒家长,5~6岁时,是培养孩子讲道理的好时机。但家长讲的道理一定要站在孩子认识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不要把大人的道理一套一套的搬用在孩子的身上。

5~6岁的孩子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如果家长有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这阶段的孩子,不论是在家周围,还是在幼儿园,都有意无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团队”。比如城里小区里,经常会有三五成群的孩子的玩耍,一群一群的孩子都相对固定,偶尔群体与群体间会有融合和小调整。在幼儿园也一样,孩子都有相对固定的团体玩伴。其实这跟大人在社会圈的情况差不多,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这是这阶段孩子的学习需求,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这一需求时,不要武断地以自己的判断去干涉孩子的团队,让其自由发展,但要密切注意孩子的言行与动态,了解孩子团队的活动,引导孩子所在团队进行积极有意义的活动。

同时,这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无限的想象,能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了。家长会发现,这时候的小家伙经常会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告诉你,或者天真无邪的在大人看来有点可笑的观点。这说明孩子已经不满足于只停留在观察自然和社会的现象了,而会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十万个为什么”了。其实小孩这种萌动的好奇与想象是非常可贵的,他没有掺杂任何的功利因素和已知因素,很多天才的科学发现和理论创新就来自于类似的孩童般的好奇与为什么。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就是在苹果树下思考时,被树上的苹果掉下来砸到头时引发的思考“苹果为什么会掉地上来?为什么不飞到天外去?”所以,家长在对待这阶段孩子的提问与思考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孩子的问题不一定是你能回答的,这时你必须有足够的智慧来应对孩子的问题。一方面积极引导孩子观察自然与社会,多提出问题;一方面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进行有效正确的引导,即使孩子的问题难住了自己,也要使用技巧拖延时间,自己去找相关的答案。比如,一旦孩子的问题难住了自己,家长不要粗鲁地打断孩子,甚至责难孩子,可以引导孩子“这问题你应该自己仔细去琢磨啊,等你想清楚以后再看看知不知道答案。如果还不明白,我再告诉你哦。”当然留下的空间,家长应该马上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答案,然后告诉孩子。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和技巧,在孩子面前没有所谓家长的面子问题!这点家长应该牢记在心。

这阶段孩子还有肢体控制的学习需求。孩子通过反复的试验(其实生活就是试验),逐步达到能比较精确的控制自己的肢体,甚至会充分而灵活的利用肢体来表达一些需求与观点。此时,孩子的游戏已经不满足于建构性的游戏了,经过的角色的认知阶段的锻炼,孩子开始喜欢角色的扮演游戏了,这就是我们成年人几乎都经历过的小时候的过家家游戏。孩子会在任何有机会的情况下都开展过家家游戏。经常会有一些经典开怀的场面和语言出现,家长如果有时间认真在外围参与关注的话,你会觉得是一种享受。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记录下孩子成长的足迹和语言,将来是送给孩子的一分很好的礼物。这阶段孩子还有强烈的掌握认知的方法的学习需求。也就是所谓的领悟能力,渐渐做到精细的认知。这是一个过程的锻炼,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当然孩子的领悟结果并不一定符合我们成年人的思维,也不一定能很快的领悟。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领悟习惯的培养和领悟过程的锻炼。家长应该药铺目的地和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大人世界经常会碰到一些场景,某某很机敏,很多话不用说吗、那么明白他就清楚了;某某反应很快,能很快掌握这一技能;其实说的都是某某的领悟能力很强。这也得益于还在在5~6岁时掌握认知方法(领悟)能力的锻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