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风光(3750)九宫山闯王陵(转自晚霞客的博客)

九宫山镇再驶上南行的县道,过了闯王镇道路更小,路面刚拓宽,还不能行驶,好在车辆不多。过了小源口便是盘山路,山上多竹林,山势陡峭,道路狭窄。有段路犹如挂壁公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只得放慢车速,谨慎驾驶。到了山顶却又要顺着盘山路下山,道路依然狭窄。山谷里是一片狭长的平地,建有一座古村,闯王陵就在古村后面。
到达景区停车场,一座花岗岩牌坊立于山脚,坊额刻着“闯王陵”三个隶书大字。石坊旁边有段矮墙,墙上镶有两块石刻。走近细看,一块刻的是郭沫若于1955年11月25日写的一篇文章: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的一位伟大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1644年3月推翻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的战友们,特别是丞相牛金星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满人既占北京,暂时和南明妥协,集中力量攻打革命势力,致使李自成不得不辗转南下。1645年5月李自成率部到达通山,不幸在这九宫山为地主的党羽所杀害,年仅39岁。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另一块刻的也是郭沫若的文章,题目是《关于李自成死难地点问题》:1955年湖北通城县将修建传说死于九宫山的农民革命英雄李自成的墓,曾约我为该墓题词。钟龙保先生将这件事的经过在《光明日报•史学双周刊》第十八期﹙1956年3月15日﹚作了介绍,并附有新墓照片。近据《历史教学》编辑部、湖北师专历史系、武汉大学历史系及金毓黻先生的考证,认为李自成死难地点应为湖北通山县,而非通城县。这一考证确实有据,是可以信赖的。我为通城县所作的题词,及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说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城九宫山,都是依据旧有传说,应予注销并改正。现由《历史研究》编辑部将《历史教学》编辑部等的考证材料汇集发表,以供参考。看了这两篇石刻,对这处李自成墓更确信无疑了。
接着,走过石坊,踏着石阶朝山上走去。登上第一级平台便是李自成墓,条石围起的圆形墓冢高高隆起,墓前立有一块高大的墓碑,碑额雕刻着盘龙云纹。墓碑
上刻着郭沫若写的碑文:李自成之墓。碑阴刻有一篇《李自成小传》:李自成﹙公元1606—1645﹚名炎,号鸿基,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念过私塾,粗识文墨,自幼牧马放羊,后当酒佣,作驿卒,生活贫苦。明崇祯二年,投身农民军高迎祥部,因骁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崇祯九年,高迎祥遇害,李自成被拥为闯王,继而率义军纵横半个中国,屡败明军。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国,改元永昌。同年三月十九日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灭亡。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率军攻打山海关,因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大军喋血。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仓促即皇帝位。翌日,退出北京向南撤退。由于清军追来,失西安,弃襄阳,败武昌,清顺治二年五月初,于通山九宫山牛迹岭被当地乡勇头目程九伯杀害,弃尸荒野,年仅39岁。李自成遇害后,当地乡民不忍其惨状,以石为棺,收葬于此。
墓后面的山坡上建有李自成纪念馆,再登上数十级石阶,石砌平台上建有五间
廊式殿堂。房屋右侧立有一块石碑,上刻“李自成殉难处”,石碑旁边是一片岩石斜坡,岩石上刻着“激战坡”三字,表明那是李自成被乡勇杀害的地方。
走到纪念馆门前,抬头看,屋檐下挂着两块匾额,前面一块是茅盾先生题写的“李自成陈列馆”;后面一块是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李自成纪念馆”。
廊柱上挂有对联:吊民伐罪兴义师,横扫中原直捣燕京,图乾坤再造,堪称一代豪杰;运筹迭失拥骄兵,忽视外侮弃置吴越,致江山易手,叹为千古悲歌。落款:刘绍熙撰联,曹立庵谨书。
大门两边另有一付对联:雄师奋起,义帜高张,星火燎原,功败垂成缘底事;忠骨有情,名山何幸,鄂湘争寝殿,地存信史岂容疑。上联为疑问句:李自成率义军所向披靡,攻下北京,明朝灭亡,却很快就失败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下联为肯定句:湖北通山、湖南石门都说有“闯王陵”,此地闯王陵已由历史学家考证属实,还有什么可怀疑呢!
走进纪念馆,大厅中央立有一尊李自成半身金色雕像,但见他头戴斗笠,身披大氅,双目圆睁,一付威武不屈的样子。大厅四壁陈列有大量图片、文字,介绍李自成壮烈而短促的一生。
陈列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晚明暮日,官逼民反。明朝万历年后,朝政日趋腐败,土地高度集中,田赋租课年年增加,至天启元年增至650万两。百姓流离失所,卖儿卖妻,吃树皮、草根,甚至人相食,神州大地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白水县农民王左桂等率百余人杀澄县县令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率其亲属、驿卒和饥民参加农民军,到崇祯十三年底的十年时间,屡败屡战,以坚毅、智慧、勇武的禀赋,在众多农民军中脱颖而出,成为农民起义军领袖。第二,襄阳称王,长安建国。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李自成占领襄阳,改名“襄京”,自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并开始建立根据地,从“流而不守”走向“守而不流”的道路。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长安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以明朝秦王府为大顺宫殿,封功臣五等爵,铸永昌钱。李自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均田免赋”口号,苦难中的老百姓如久旱逢甘霖,李自成进长安城时,百姓焚香礼拜,跪迎闯王。第三,攻克北京,明朝灭亡。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初二,李自成率军渡河东进,克太原,占全晋,兵锋直指北京。三月十五日抵居庸关。十九日凌晨,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开正阳门,迎接大顺军刘宗敏。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进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至此明朝灭亡。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吴引清军入关,大顺军大败而归。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即皇帝位,并怒杀吴三桂一家大小34口,次日仓促撤出北京,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及北京部分建筑,七月渡河败归长安。第四,东进悲歌,魂丧牛迹岭。清顺治二年﹙1645年﹚
正月,延安、潼关相继失守,李自成被迫退出长安,直奔湖广。李自成的谋略是“西北虽不定,东南讵能再失。”“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清英王阿济格率旅尾追不舍,李自成从襄阳、承天、荆州、德安、武昌一路奔逃,四月下旬在富池口﹙今湖北黄石市﹚被清军追及,遭受重创。清军乘胜追击,在九江洗心桥又一次重创李自成。据阿济格奏报及有关史料记载“至九江破贼众二十余万,所获马、驼、船舶各数千计。”“俘自成二叔伪赵侯、伪襄南侯,并自成妻妾二口,获金印一颗,又获伪汝侯刘宗敏,并一妻二媳,自成养子伪义侯张鼐之妻,伪齐侯谷英之妻,伪总兵左光先,并一妻三子,及术士宋矮子。”至此,李自成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后来,李自成是怎样被杀害于九宫山牛迹岭的呢?据清代《甲申岁弋闯志》记载:清顺治二年,清军密探跟踪李自成残余,“遁李家铺饮马,清军突至遭遇,从者败亡。仅剩身边的养子张鼐、刘伴当等亲随护驾逃生。”又据民间《荒书》记载:“李自成与随行十八人在小源口遭遇程九伯等乡勇,将其视为打家劫舍之土匪,而聚众围歼。之后,李自成为孤身一人。遇大雨,自成拉马登岭,山民程九伯者,下与自成手搏,遂辗转泥淖中,自成坐九伯于臀下,抽刀欲杀之,刀为血渍,又经泥水,不得出。九伯呼救甚急,其甥金姓以铲杀自成。”“程九伯因灭闯有功,被清廷授予德安府经历。”参观过“闯王陵”回到牛迹岭下的中程村,路边看到一座“程氏宗祠”,墙上镶着一块“通山县文物保护单位:程氏宗祠”的石刻,想必程九伯便出自这座宗祠。停下车来进门参观,里面的房屋几近倒坍,庭院中长满杂草,只得惊叹世事纷繁,一切都成过眼烟云。
参观过李自成纪念馆出门时,见大门内档还有一付对联:纵横半中国,锐意北伐,渡河入晋,过太原,破燕京,何其盛也,终因人谋不臧,山海关大军喋血,前功尽毁,黄尘万里无归处,唯有英雄殉社稷;苦战十七载,杀羽南来,离陕奔楚,弃襄阳,败武昌,亦云惨矣!毕竟图谶难凭,牛迹岭巨星落地,宏愿皆空,青史千秋悲志,何曾怕死遁空门?落款:姚雪垠于无止境斋,1985年10月。姚雪垠,长篇小说《李自成》作者。2011年9月我们在陕北米脂县游览“李自成行宫”时,看到姚雪垠写的一付长联,其中也有“……应叹人谋不臧,九宫山空留悲风”等句。姚雪垠在闯王陵题写的这幅长联,为李自成功败垂成感到惋惜,是什么原因,对联文字未作解释。在李自成纪念馆中,看到对李自成失败的几点教训:第一,流寇主义,根基浅薄。李自成过分重视军事上的胜利,而忽视政治、经济建设,征战十几年没有一处稳固的根据地。遇到清军的追剿,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大顺朝的政权纷纷倒戈投降清军;第二,追脏助饷,贻害无穷。大顺军一直实行“追脏助饷”政策,是大顺政权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进入北京后更是登峰造极,不分贪廉,不分官民,一律严刑逼饷,义军官兵则乘机中饱私囊,造成“士忿”“民忿”沸腾,最终失去民众的支持;第三,同室操戈,骨肉相残。从襄阳称王到长安建国、直至攻占北京,大顺军内部屡屡文武争功,将相不和。李自成曾将大顺同盟军将领罗汝才、贺一龙斩首,兼并其军队。丞相牛金星曾向李自成进谗言,将大顺政权功臣李岩、李牟兄弟杀害,使大顺军队伍“大哗”。
附原文:
更多:
说明:对上文观点,有不同见解,编辑时把它们也作附录。供参考。
-
2018-06-13 13:44
-
湖北九宫山2018-06-13 13:42
-
湖北九宫山2018-06-13 13:42
-
客串史家2018-06-13 13:32
-
晚霞客的博客2018-06-13 13:30
-
2018-06-13 13:28
-
朱燕林2018-06-13 13:27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