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51)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
标签:
杂谈 |
慈孝里坊
为 旌表宋末处士鲍佘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请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朝廷为旌表他们,赐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为鲍氏宗祠题联曰:“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还有明永乐皇帝的诗句,诗曰:“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
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
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据县志记载,汪氏为棠樾人,25岁守寡,45岁去世,守节20个春秋。
乐善好施坊 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漱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欲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
鲍文渊继吴氏节孝坊
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尽心抚养前室之子,直至其成家立业。吴氏守寡31年,60岁辞世。
鲍逢昌孝子坊
建于清嘉庆二年。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之父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顺治三年,逢昌才14岁,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终在雁门古寺与父相见,并将父请回家中。后其母重病,他又攀崖越洞,采药医治,更能割股疗母,因造此坊。
鲍象贤尚书坊
明天启二年建。据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死后封赠工部尚书。牌记因旌表他镇守云南、山东有功而建。
男祠与女祠
鲍氏敦本堂祠,俗称男祠。另一为鲍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称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历史的生动教材。其中女祠一破“女人不进祠堂”的旧例,为国内罕见。
|
|
![]() 第一座:鲍灿孝行坊 |
|
|
鲍灿,读书人,不喜仕途,他的母亲,两脚有病,生脓血,很臭,多年医治无效,后鲍灿亲自用嘴,为母亲允吸出双脚生的脓血,直至母亲脚病痊愈,孝行感动乡里,请旨为他建坊。 |
![]() 第一座:鲍灿孝行坊 |
|
|
鲍灿,读书人,不喜仕途,他的母亲,两脚有病,生脓血,很臭,多年医治无效,后鲍灿亲自用嘴,为母亲允吸出双脚生的脓血,直至母亲脚病痊愈,孝行感动乡里,请旨为他建坊。 |
![]() 第二座:慈孝里坊 |
![]() |
|
表彰的是,有一对鲍氏父子被强盗抓获,要杀一个留一个,并让他们父子二人自己决定,不料二人均争着让强盗杀了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亲人,此情感动天地,最后强盗也不忍动手,明朝建的,清朝乾隆又题了字,重新修缮 |
|
第三座: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 |
![]() |
|
江氏年轻守寡,“立节完孤”把儿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这种守妇道培养后代是封建社会女人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靠血统维系的,在江氏80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牌坊 |
![]() 第四座:乐善好施坊 |
![]() |
|
鲍家有了“忠、孝、节”牌坊,唯独缺“义”,鲍濑芳父子是大盐商,出钱在乡里修路、修祠堂、建义学。并在盐税,军需、赈济淮黄修河河工等上面,向朝廷捐巨额金银,朝廷恩准他建“乐善好施”的义字坊 |
|
第五座: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
|
![]() |
|
吴氏是鲍文渊的继室,丈夫死后,立志守节,自己没有孩子,对前室留下的孩子视如己出,使其成为著名的书法家,尽心服侍婆婆寿终,老年后,倾其家产为亡夫修祖坟,厚葬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吴氏感动了当地的官员,破例(继室不准立坊)也给她修了牌坊,但是坊额上“节劲三立”的节,把草头和下面的利刀上下换位,表示继室与原配永远不能平等。 |
![]() 第六座:鲍逢昌孝子坊 |
|
|
鲍逢昌的父亲因战乱,出走多年没有音信,他很小沿途乞讨,行至甘肃,寻到生病的父亲,为他口吸允背上疮脓血,并扶持父亲回家,到家又见母亲病危,又到浙江寻药,医好母亲的病。族人感动,为他请旌立坊。 |
|
|
|||
|
|


壬辰
|
|
||||||||||||
|
|
|
|
|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