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050)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2012-09-30 22:20:35)
标签:

杂谈


   

 

徽州唐模(一)

   

  唐模村位于黄山南大门。“唐模”这个村落名称沿用了1400多年,是一片自唐朝以来几经完善的村居,一个古徽州独居文化的缩影,带着沧桑和乡土气息。这里紫霞峰西耸,飞布山东横,天马岩南驰,灵金山北倚,环唐模皆山。

  村内檀干溪淙淙而过,农家夹岸而居;远山近水,风物怡人;幽情古趣,独特罕见。
走进唐模,扑面而来的是古朴典雅、安详宁谧的徽派水口园林。村中流出的小溪潺潺地穿过一座座小石桥,翻越一道道拦水坝,形成多道人工瀑布直泻流往高阳桥附近的下游,两旁数株巨大古樟树苍翠挺拔、遮天蔽日。

     相传唐模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祖父叔举创建的。公元623年,汪华的后裔汪迁回故乡,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地理,他用徽州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而且那里有曾祖父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择成活处定居,确认这里为风水宝地,可以繁衍后代,于是汪思立率家族举迁到狮子山居住,逐渐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后来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遂把村庄改名为唐模。  

     唐模村是古徽州水口园林的典作,其檀干园;一千四百岁青春依旧的“活化石”——银杏树;同胞兄弟皆翰林而受到皇帝钦赐建造——冲天古石坊;诗韵悠悠的古徽州秦淮河——水街都是好去处。

 

 

 

 

 

 

           唐模:中国园林第一村

 

 

                                      星期八旅馆

 

 

 

 

    唐模村,始建于唐、育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纯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该村位于黄山之口,毗邻歙县牌坊群。檀干溪穿村而过,全村夹岸而居,村内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及“一村三翰林”之誉而闻名中外

 

 

唐模:中国园林第一村(组图)

唐模:中国园林第一村(组图)

唐模:中国园林第一村(组图)

唐模:中国园林第一村(组图)

唐模:中国园林第一村(组图)

唐模:中国园林第一村(组图)

唐模:中国园林第一村(组图)

唐模:中国园林第一村(组图)

唐模:中国园林第一村(组图)

唐模:中国园林第一村(组图)

唐模:中国园林第一村(组图)

唐模:中国园林第一村(组图)

唐模:中国园林第一村(组图)

唐模:中国园林第一村(组图)

唐模:中国园林第一村(组图)

   唐模:中国园林第一村(组图)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风景旧曾谙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唐模地处黄山下,距皖南名城歙县仅10余里,始建于唐、历经宋、元,兴盛于明清。唐模村为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所创建,汪华的后人汪思立通晓天文地理,他运用八卦之术择定此地,在祖上种植的郁郁葱葱的银杏树旁聚族而居、繁衍生息。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先祖的恩宠(隋朝名将汪华归顺唐朝

封越国公),在建造村庄时取法盛唐时的建筑模式,定名为“唐模”。

    此前先行入住的汪、吴、程诸姓都人丁不旺,公元1087年歙县许村的许氏俩兄弟迁来唐模,经过几代繁衍,许姓家族比当地的汪、吴、程诸姓更为兴盛,成为唐模的大姓望族。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来到唐模村口,只见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当年拍摄黄梅戏《天仙配》时曾入镜,这棵为七仙女和董永敌做媒的“槐荫树”,其实是一棵400多岁树龄的古樟树。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在硕大的古樟树下,“沙堤亭”显得小巧玲珑、。此亭建于清康熙年间,呈八角形,有12根石柱擎举三层建构,飞檐翘角造型优美。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古桥由两座桥礅和六块长石板架设呈s形,简洁实用。因其状如蜈蚣,因此叫“蜈蚣桥”,为檀干溪上十座石桥之一。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小溪旁矗立的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石牌坊名为“同胞翰林牌坊”,龙凤板上刻有“恩荣”二字,表明等级仅次于“圣旨”。清康熙年间许承宣、许承家兄弟先后考取进士、进而被钦点翰林称誉一方,诠释了“学而优则仕”,亦为许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细看梁柱雕刻: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绿树花卉生机勃发、铺地锦纹细密繁复,硕大的石料竟如同篆刻印章那样雕刻得细致入微,真是徽州石雕中的精品。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石雕狮子戏绣球活灵活现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田园小径景色宜人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景区的指路牌精细别致,使用五国文字,“国际范”!于此管窥,

             设计管理者的匠心可见一斑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檀干园有小西湖之称,园内因地制宜将山川、湖泊、亭台、农

舍融为一体,形成典型的徽派园林风格。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镜亭是檀干园的精华所在,由亭、廊、抱厦、平台等组成,亭外有石彻平台,亭周环以曲廊,其后部为歇山顶屋面,前半部为卷棚屋面,飞檐高挑,气度不凡,亭内三面有美人靠座椅,凭栏赏景最为相宜。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檀干园“姐妹亭”造型独特与远处“镜亭”遥相呼应。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隶书碑刻为景色点睛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唐模人、清末翰林书法家许承尧的书法碑刻。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石墙石板古道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等等我》

小溪中食料丰足,是鸭子嬉戏的天堂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高阳桥”:檀干溪上10座石桥之主桥。清雍正年始建,清嘉庆年重修,距今已300多年,是徽州地区仅存的几座廊桥之一。建造高阳桥的许氏家族祖藉为高阳郡(今河南许昌),因此冠名“高阳桥”。亭内刻字“飞虹”也是许氏家族的许锡龄所题。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亭内小小的空间竟摆下四套桌椅兼作茶室,且不碍游人穿行其间。桥内一边是实墙,另一边是面向水街的格扇窗和栏杆,如果不是架在小溪之上,粗看桥的外观和内饰,仿佛是普通的民居古屋,而高阳桥既是沟通俩岸的桥梁、又是饮茶观景、娱乐休闲、聊天避雨的好地方。高阳桥设计构思之妙,教人赞叹不已!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自高阳桥茶室眺望水街:村姑水边浣洗,慈父携女出游。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高阳桥全貌:五开间、双拱廊桥,屋面硬山顶、屋脊两端饰以吞脊兽,(又称鸱吻、海龙王九子之一、能激浪成水、作灭火消灭的镇物)中有葫芦形宝顶。一般垂脊上饰以小兽,正脊上饰以小兽较为少见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檀干溪自村中流过,形成一条1000米长、富有徽州特色的水街,两岸建有百余栋徽派建筑,邻近高阳桥的水街设有避雨长廊,酒家、客栈、茶馆、饭馆遍布其中,是个热闹的去处,廊下面溪有“美人靠”座椅,可观景小憩。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村妇设摊小卖,游客大快朵颐。----徽州的景区最大的特色是居民在景区内正常劳作生息,与游客和谐共存。游人不但能欣赏田园景色,也能与居民沟通交流、体查人文风貌,领略最原生态、最本真的居民生活状态,这种鲜活的体验不是导游呆板的解说词中所能领略的。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徽州地区的风俗:“驮饭碗”(驮音陀),是指大家吃饭时端着饭碗走出家门,与邻居说些家长里短的话聊天取乐。这位大嫂趿拉着拖鞋、捧着饭碗,显得十分悠闲惬意。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天色向晚,老农牧归。耳边听着黄梅戏,眼中观着田园景,鼻息间飘过

豆付的香(臭)味,温一壶老酒、呼三五亲朋,凭栏把酒,岂不快哉!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秀美的田园景色与浓郁的徽文化景观使外商嗅到商机--此为中法

合作的《唐模国际乡村酒店》。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每逢演戏、节庆村里人仍然聚集到村里的古戏台。舞台的戏久唱不衰,人生的戏也愈发精彩。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对联:人生如戏喜怒哀乐痴千人干面

     舞台似镜生旦淨末丑活灵活现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翰林府-许承尧故居

许承尧:清末翰林、书法家、文物鉴赏家、诗人、方志学家。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许承尧故居内景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徽州古建:院内屋面朝天井倾斜--四水归堂,高墙不对外开窗,仅由天井采光。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徽州,为节省土地,触目可见高墙窄巷。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一边是古建,一边是新居,檀干溪两岸风光适成鲜明对照。如何保护徽州古建筑珍贵文化遗产,又能提高百姓的生话水准--鱼与熊掌兼得,这是永恒的话题和巨大的挑战!

 

 

更多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