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南亚的娘惹文化与娘惹甜品

(2011-04-17 08:42:29)
标签:

东南亚

娘惹

甜品

饮食文化

美食

分类: 甜品文化

    到东南亚旅游,你会发现那里很多人的长相和生活方式跟中国人没有太大区别,走在街上,就感觉还是在国内似的。主要是在这些国家里,华侨比例很大。在新加坡,导游带我们到一家餐厅吃饭,说是让我们尝一尝当地的“娘惹菜”风味,追问之后才明白“娘惹”是什么意思。

东南亚的娘惹文化与娘惹甜品

    在东南亚一带,巴巴娘惹是指土生或侨生华人,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商人与当地马来人通婚生下的子女。男性称为“巴巴”,女性称为“娘惹”,通称为“巴巴娘惹”。

    巴巴娘惹(峇峇娘惹)也包括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的后裔,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大明人与当地马来人通婚生下的子女。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男性称为峇峇(巴巴),女性称为娘惹。

东南亚的娘惹文化与娘惹甜品

  六十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这些峇峇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

    某些峇峇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中国传统婚礼。峇峇人讲的语言称为峇峇话,并非单纯的福建话,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依地区不同,掺杂使用马来语与泰语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有些受华文教育的华人也称那些从小受英式教育的华人为“峇峇”,这个用法有藐视的意思,表示此华人已经数典忘祖或者不太像华人了。此外,当地的闽南人亦有句成语叫作‘三代成峇’,根据这句话的定义,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也都成了峇峇,但这句话没有藐视的成份,只是意味到了第三代华人,由于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的原故,其文化难免带有当地色彩。

    娘惹这种特殊人群也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它主要是中国菜与东南亚菜式风味的混合体。因此在马来西亚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如甜酱猪蹄、煎猪肉片、竹笋炖猪肉等。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娘惹特色的甜品。糖水类甜品较为丰富,如龙眼白果莲子糖水、椰汁冰糖木薯糖水等,清甜滋潤在娘惹饮食中,也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娘惹甜品。其中以糖水类甜品较为丰富,龙眼白果莲子糖水、椰汁冰糖木薯糖水等清甜滋潤,在娘惹饮食中,也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娘惹甜品。以糖水类甜品较为丰富,龙眼白果莲子糖水、椰汁冰糖木薯糖水等清甜滋潤,还有充滿浓浓椰香的椰汁黑糯米的娘惹糕点也很有名。娘惹千层糕、娘惹蔗糖椰絲班戟、香蕉椰子布甸、彩虹糕、娘惹松糕和椰絲糯米糕等,都很有娘惹特色。

东南亚的娘惹文化与娘惹甜品


    娘惹糕是以色香味著称的东南亚甜品,看起来色彩丰富且款式多样,非常诱人、入口即化、甜鲜可口。

    娘惹糕就是这些华裔妇女开发出来的糕点。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娘惹糕”是待嫁新娘必须会做的食物,是新媳妇收买家翁家婆欢心的甜点。

 娘惹糕多数属于甜点。椰奶和马六甲椰糖、马六甲黑糯米是标志性材料。其它特殊材料有绿豆粉、硕莪粉、木薯、斑兰香叶和各种热带水果如香蕉、榴莲和椰子等等,加上南洋是香料之乡,配搭出来的糕点千变万化,现在海外西餐厅甜点最受欢迎的就是娘惹甜点。种类有蓝色糯米糕、木薯糕、千层糕、红龟等。

东南亚的娘惹文化与娘惹甜品

    现将娘惹糕的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主料:糯米500克、树薯粉400克、玉米粉10克

  辅料:椰浆400ml、细砂糖300克、班兰叶、椰子、榴莲、香蕉、芒果等。

   制作方法:

  (1)将除了巴兰叶汁以外的所有材料全部混合拌匀。

  (2)将作法(1)分成2份,一半保留原色,另一半则加入巴兰叶汁,成为绿色粉浆。

  (3)将白色与绿色粉浆交叉分次倒入烤盘,每次倒入1碗份量,约0.4公分厚,每倒一次粉浆便要蒸3分钟左右。先前倒入的粉浆必须完全蒸熟才能再继续倒入,蒸出来的娘惹糕才会层次分明。

  (4)最后一次粉浆倒入后,蒸约5分钟,之后移出冷却后,入冰箱冷藏,冰凉后即可切块食用,沾椰子粉食用风味更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