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4月4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在这条微博中,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对研究生提出要求:40岁时达到4000万身家,否则“不要来见我”。
董教授称,“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笔者认为,教授之言,以金钱衡量成就,过度推崇财富,助长大学生过度拜金,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从如今高校生源构成来看,学生的家庭状况千差万别,部分“富二代”大学生不愁生计;而大部分学生来自并不富裕家庭,有的来自农村贫困家庭,有的来自城市低保家庭,父母下岗,家境清贫;而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到大学后发现,同样是年轻人,生活习惯和消费水平却有天壤之别。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价值观偏差。
有一项针对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50%以上女大学生愿嫁“富二代”。在她们看来,“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蜗居”、“蚁族”的困境让她们变得更现实。对于男大学生而言,买房买车和赚钱养家似乎成了他们逃不掉的沉重话题。大部分学生迫切希望能够在30岁至40岁之前完成财富积累,可能导致一些人抵御不住金钱诱惑。
董教授以4000万作为大学生个人成就的标杆,片面强调了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误导学生们忽视精神财富的创造,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和过去相比,当代大学生更具经济头脑,投资理财意识强。但是,过度推崇财富等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有些大学生虽有强烈的财富梦想,但实践能力弱,缺乏应有的经验和循序渐进的心态,冒然进入充满风险的行业后,很快就一败涂地,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法律底线,结果尤为可悲。
市场经济条件下, 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又使不少大学生与期待的高薪高职相去甚远。这样造成的扭曲财富观很常见。据了解,“千军万马”挤公务员职位,就体现了大学生财富心态的一个极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就应该传正确之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种以金钱衡量成就之言出自名校名师,反映了当今很多人仍对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模糊,新时代的中国人应该树立怎样的财富观,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是一个事关国家未来兴衰的问题,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