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斯
慕斯mousse
,特性:免煮、免调理,直接操作即可使用,温水、冷水皆可使用,
慕斯蛋糕最早出现在美食之都法国巴黎,最初大师们在奶油中加入起稳定作用和改善结构,口感和风味的各种辅料,使之外型,色泽,结构,口味变化丰富,更加自然纯正,冷冻后食用其味无穷,成为蛋糕中的极品。
慕斯是从法语音译过来的。
慕斯与布丁一样属于甜点的一种,其性质较布丁更柔软,入口即化。制作慕斯最重要的是胶冻原料如琼脂、鱼胶粉、果冻粉等,现在也有专门的慕斯粉了。另外制作时最大的特点是配方中的蛋白、蛋黄、鲜奶油都须单独与糖打发,再混入一起拌匀,所以质地较为松软,有点像打发了的鲜奶油。慕斯使用的胶冻原料是动物胶,所以需要置于低温处存放。

比萨饼
“Pizza”,即比萨饼是意大利的著名食品。凡到过意大利的人,一定要品尝一下比萨饼。刚从红通通的炉膛里烤出的比萨饼,色鲜、味浓、外焦里嫩、香气诱人。关于比萨饼的来历,人们一般认为它于公元1600年诞生在那不勒斯。传说,当地有一位母亲,因家里贫困,只剩下一点点面粉,正在为给孩子做点什么东西吃而发愁。邻居们得知后,凑来了一点西红柿和水牛奶酪。这位母亲就将面粉和成面团烙成饼,将西红柿切碎涂在上面,再把水牛奶酪弄碎撒上,然后放在火上烤,就成了香喷喷的比萨饼。

曲奇
曲奇是一种由面粉制成的糕点,通常为甜味,有酥脆和松软两种。曲奇这个单词的本意为小糕点。它最早被用为蛋糕的品尝样品。因此我们也可以称它为蛋糕的一种。饼干—词意为经过两次烘烤。它只有酥脆一种类别。饼干最早是一种航海食品,因为它没有什么水分,易保存,可放置达数年之久。曲奇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当时的伊朗盛产蔗糖,伊朗人发明了大量的甜点,其中就包括曲奇。后来曲奇的制作技术由西班牙人带到了北欧。曲奇饼在美国与加拿大解释为细少而扁平的蛋榚式的饼干。它的名字是由德文koekje来的,意为"细少的蛋榚"。这个字在英式英语主要用作分辨美式饼干如"朱古力饼干"。第一次制造曲奇是由数片细少的蛋榚组合而成。

葡式蛋挞
葡式蛋挞,俗称“葡挞”,顾名思义,是来自葡萄牙的一种甜点。类似我国南方流行的蛋挞,在一个小碟型的饼皮内填满蛋浆,熟后蛋香四溢,吃时只觉饼皮松脆,蛋凝滑溜,口感独特。与中式蛋挞不同的是,葡式蛋挞在蛋浆内多加了奶油,并洒上肉桂粉,香味更浓更诱人。葡挞是葡萄牙人喜爱的甜点小食之一,但很奇怪,在澳门也只是近十来年才如此闻名。原因之一,是早年葡式食制在中国人占绝大多数的澳门并不那么盛行,大咸大甜的葡式食品,似乎不太适合中国南方人的清淡口味。其次,这类食品多只在葡人或土生葡人圈子里流行,部分美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1989年,一个来澳工作的老外安德鲁离开了原来工作的五星级酒店,和妻子玛嘉烈在澳门路环岛开了一家蛋挞面包店,出售欧陆风味的蛋挞和面包,其中就包括了葡式蛋挞。由于颇具特色,面包店逐渐扬名,葡挞这类葡式小食亦开始被澳门居民接受。一传十,十传百,香港游客也知道有葡挞了,安德鲁和玛嘉烈的生意越做越大,店子由一间开至三间,俨然成为澳门的葡挞专门店。然而葡挞能扬名达至巅峰,也实在拜安德鲁和妻子的婚变所赐。1996年,安德鲁和妻子玛嘉烈婚姻破裂。玛嘉烈离开安德鲁另起炉灶,把原先属于自己名下的店子改名“玛嘉烈”。由于质量保持,经营得法,玛嘉烈尝试走出澳门,在香港和台湾与当地投资者合作开设分店。葡挞落户香港和台湾,却不经意地卷起了一阵葡挞旋风。1997年,玛嘉烈的香港店开幕,早已在澳门尝过其味的香港人很快就为她铺开了市场,她曾经破纪录地试过一天出售近万个葡挞,又以有市民排长龙轮候而名噪一时。聪明的香港人觑准了这个可以发财的时机,各式各样的葡挞店如雨后春笋,一时间也分不清谁真谁假了。直至1998年,玛嘉烈向香港的美式连锁快餐店出售秘方,香港的葡挞热达至白热化,亦创下了澳门土产在外地打开市场、并以特许模式经营的纪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