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李铁
一位韩国朋友在广州逛超市,对一个现象大惑不解:为什么那些一而再、再而三被曝光的食品安全“惯犯”企业,其产品依然摆满了超市的货架。这个景象确实让韩国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按照韩国现行的《食品卫生法》的规定,故意制造、销售劣质食品的人员将被处以一年以上有期徒刑;对国民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有关责任人将被处以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而一旦因制造或销售有害食品被判刑者,10 年内将被禁止在的 食品领域从事经营活动。
不仅仅韩国是如此,在世界范围内,一旦生产企业在食品安全上出现责任事故,都将遭受法律和市场的严厉惩罚,很难逃脱关门破产的结局。2000 年在日本,有着 70 年历史的“雪印乳业”,就因为工厂停电和企业的不负责,变质的奶源流入市场导致大面积食物中毒,最终企业只能破产倒闭。德国最大的面包生产企业“穆勒”,也因为在其车间发现了老鼠屎和蟑螂,而被勒令停产召回,各大超市也将它踢出大门,这个有着 80 多年历史的也只有破产一途。
在世界范围内,一旦食品企业有意作恶或者是责任事故,被揭露之后它将很难再有下一次作恶的机会。而在咱们这里,那些屡次三番被爆出食品安全丑闻的“惯犯”,依然以一副冰清玉洁,楚楚待买的姿态,在超市的货架上等待着与丑闻的又一次约会。
到底是谁给了那些食品安全的“惯犯”下一次犯罪的机会?我们常说,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法律、政府、社会力量、媒体、消费者等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究竟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
先说法律。虽然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法律还有不少需要完备的地方,但主要的问题并不在于条条框框的法律上面,因为中国的多数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基本的底限问题,即便是粗燥的法律体系也能管辖。再完备的法律如果缺乏有效的实施,也只能是流于形式。有法不依,即使我们立法禁止“惯犯”涉足食品业,也恐怕收效不大。我们看到,不少食品安全的受害者诉讼艰难,很多受害者不仅无法用法律讨回公道,反而因为得罪了地方当局,受到各种刁难和压制。
说到执法,就不得不说到政府的力量,涉及食品安全的案件之所以在法律上维权艰难,不少都与行政力量的干预有关。一些地方政府漠视对消费者权利的保护,习惯于用维稳思维来处理食品安全问题,往往视肇事企业的财力和地位的不同,象征性地罚点款或者拉个替罪羊来处理了事。而行政执法部门也由于权力缺乏监督,甚至频繁出现“养鱼执法”的现象。这样的监管完全背离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本意,把公众健康赤裸裸的暴露在危险之中。
再说社会力量。政府的监管是一支有限的力量,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也不能期待一个全能的政府去包办食品安全的问题。用社会力量来监管市场,也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经历种种问题之后摸索到的一条有效路径。然而,社会力量参与监管食品安全,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放开对社会力量的各种限制,让社会力量能够参与进来。比如我们目前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公益诉讼,这使得原子化的消费者无力对抗手握各种强势资源的肇事企业,广大消费者虽然数量众多,但依然无力组织起来保护自己。
近年来,很多食品安全丑闻的曝光都是媒体“扒粪”的成果。在全世界维护食品安全的力量中,媒体的调查与曝光,都担当了重要角色。但媒体的新闻属性也决定了它很难持续关注同一个案件,媒体不是“青天”,我们不能指望媒体去承担法律和政府该承担的角色。更何况,媒体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常常受到各种公关和打压,往往报道才刚刚开头,就被以“禁止炒作”的名义给压了下去。
最后说说消费者,看到那些食品安全领域的“惯犯”企业依然红火,不少人也开始批评消费者,认为消费者的纵
一位韩国朋友在广州逛超市,对一个现象大惑不解:为什么那些一而再、再而三被曝光的食品安全“惯犯”企业,其产品依然摆满了超市的货架。这个景象确实让韩国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按照韩国现行的《食品卫生法》的规定,故意制造、销售劣质食品的人员将被处以一年以上有期徒刑;对国民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有关责任人将被处以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而一旦因制造或销售有害食品被判刑者,10
不仅仅韩国是如此,在世界范围内,一旦生产企业在食品安全上出现责任事故,都将遭受法律和市场的严厉惩罚,很难逃脱关门破产的结局。2000
在世界范围内,一旦食品企业有意作恶或者是责任事故,被揭露之后它将很难再有下一次作恶的机会。而在咱们这里,那些屡次三番被爆出食品安全丑闻的“惯犯”,依然以一副冰清玉洁,楚楚待买的姿态,在超市的货架上等待着与丑闻的又一次约会。
到底是谁给了那些食品安全的“惯犯”下一次犯罪的机会?我们常说,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法律、政府、社会力量、媒体、消费者等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究竟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
先说法律。虽然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法律还有不少需要完备的地方,但主要的问题并不在于条条框框的法律上面,因为中国的多数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基本的底限问题,即便是粗燥的法律体系也能管辖。再完备的法律如果缺乏有效的实施,也只能是流于形式。有法不依,即使我们立法禁止“惯犯”涉足食品业,也恐怕收效不大。我们看到,不少食品安全的受害者诉讼艰难,很多受害者不仅无法用法律讨回公道,反而因为得罪了地方当局,受到各种刁难和压制。
说到执法,就不得不说到政府的力量,涉及食品安全的案件之所以在法律上维权艰难,不少都与行政力量的干预有关。一些地方政府漠视对消费者权利的保护,习惯于用维稳思维来处理食品安全问题,往往视肇事企业的财力和地位的不同,象征性地罚点款或者拉个替罪羊来处理了事。而行政执法部门也由于权力缺乏监督,甚至频繁出现“养鱼执法”的现象。这样的监管完全背离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本意,把公众健康赤裸裸的暴露在危险之中。
再说社会力量。政府的监管是一支有限的力量,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也不能期待一个全能的政府去包办食品安全的问题。用社会力量来监管市场,也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经历种种问题之后摸索到的一条有效路径。然而,社会力量参与监管食品安全,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放开对社会力量的各种限制,让社会力量能够参与进来。比如我们目前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公益诉讼,这使得原子化的消费者无力对抗手握各种强势资源的肇事企业,广大消费者虽然数量众多,但依然无力组织起来保护自己。
近年来,很多食品安全丑闻的曝光都是媒体“扒粪”的成果。在全世界维护食品安全的力量中,媒体的调查与曝光,都担当了重要角色。但媒体的新闻属性也决定了它很难持续关注同一个案件,媒体不是“青天”,我们不能指望媒体去承担法律和政府该承担的角色。更何况,媒体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常常受到各种公关和打压,往往报道才刚刚开头,就被以“禁止炒作”的名义给压了下去。
最后说说消费者,看到那些食品安全领域的“惯犯”企业依然红火,不少人也开始批评消费者,认为消费者的纵
前一篇:如果干露露穿着露P装进地铁
后一篇:我为什么称赞“中国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