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显示,到今年九月份,我国已有27个省区建立并启动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国务院确定的到年底全部建立这一联动机制的目标预计可如期完成。出台联动机制,值得鼓掌和欢迎。但是,这样的机制究竟能保障多少人?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保证低收入者的生活不受物价上涨的影响呢?恐怕还要打上个问号。
别怪我们百姓不知足。细看各地规定就会发现,所说的价格临时补贴,多数是每月二、三十元。提高了的低保标准,许多城市也不过每月三、四百元。当前猪肉每公斤均价已超过了20多元,鸡蛋价格也已达到了每公斤8元左右。老百姓生活过日子,柴米油盐、水电气暖等等,样样都需要花钱的,倘若家庭中还有没有劳保的老人、病人、上学的孩子和下岗失业人员等等,像这样的家庭,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多出来的几十元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也真的让人怀疑。
此外目前联动机制所针对的主要的低保户,数量有限。和住房保障体系中“夹心层”类似,收入分配体系中也存在着一个“临界层”。大量的城乡低收入家庭,既不像中高收入人群那样对物价的上涨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又不属于低保所涵盖的范畴。物价一旦出现连涨,其生活所受到的影响立刻会成倍的放大。因此,在通胀的大背景下,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不受影响,更积极是做法恐怕是,让有劳动能力的人尽可能实现就业,并让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跟上物价上涨的步伐。
前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同比增长11.9%,远比CPI“跑”得快。但是,为何有许多人的感受恰恰相反?“张家有财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家家都是张百万”----在老百姓中流传的这句话,形象地点出了“平均数”的局限性,也道出了大量低工资劳动力对“工资涨得快一些”的祈盼。
希望国家能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建立类似的直接或间接的调整机制,不让物价上涨降低普通百姓的生活标准,使“十二五”规划中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尽早成为百姓可见可感的现实。
希望我们的政府千万别让物价“吃掉”低收入者的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