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市杂谈】金融地产打响第一枪是吉是凶?

(2011-01-04 11:55:35)
标签:

股票

周二,纽约股市3日在2011年的第一个交易日迎来了开门红,三大股指均收于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受此影响,上证指数大幅高开。

  上证指数以2825.33点开盘,大幅高开17个点。早盘收盘,上证指数报2843.86点,上涨35.78点,涨幅1.27%,收中阳线。早盘成交838.8亿。

  据报道,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的2011年工作会议预计将在本月陆续召开,这些重磅会议将为2011年的金融监管工作定调,一系列市场高度关注的调控动向即将浮出水面。

  例如:2011年货币信贷增长目标或将下调、积极促进市场化并购重组、结合巴塞尔协议Ш适度提高对大型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加强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并强化资本约束等等。未来两周左右有望出台一系列金融监管部署,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保驾护航。

  最重要的会议是由央行以及银监会确定。央行或下调货币信贷目标。按照往年惯例,央行工作会议可能将在元旦后率先举行。央行工作会议将确定全年的货币、信贷增速目标。预计全年M2增速目标降至16%,全年新增信贷目标可能较去年7.5万亿元左右的规模有所下降。此外,推动建立新的信贷管理体制、在“十二五”期间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有可能成为今年的工作内容。

  据分析,今年央行的工作重点可能包括: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更多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动态调整,配合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加快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加快债券市场发展,丰富金融衍生产品;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继续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防范信贷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等。在人民币汇率方面,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可能达到5%左右。

  我个人认为,2011年信贷目标或将在7万亿左右,按月发放会呈现前高后低的特征,央行还将在2011年至少加三到四次息。

  银监会方面或会提高对大型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按照往年惯例,中国银监会2011年工作会议将在未来两周左右召开。今年的工作会议将会就坚决守住银行系统风险底线、巴塞尔协议Ш带来的新资本监管要求的影响、严格执行房地产信贷政策等相关议题展开。

  此外,今年银监会仍会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执行有关信贷政策,加强对房地产贷款业务的监督管理和窗口指导;进一步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清理工作;着力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农业、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信贷投放增量高于上年。

  我个人认为,由于银行的极度放贷,多数银行都存在资金风险,虽然四大行2010年都在A股市场圈走了一大笔钱,但如果银监会提高对大型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银行资金紧缺的难题很难化解,不排除各大银行继续从A股市场融资的可能。由此我在2011年仍然不看好银行股。

  另据报道,12月份中国制造业活动继续增长,但增速则自7月份以来首次放缓。数据还显示出,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抑制通货膨胀的紧缩措施之后,物价上涨压力已明显得到缓解。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2月份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53.9,11月份为55.2,在连续四个月上升后首度回落,较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

  特别重要的是,12月新订单指数由11月份的58.3降至55.4,下降比较明显。我还认为,虽然数据表明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央行货币紧缩的政策不会轻易改变,因为,国际原油价格的飙升为控制通胀带来难度。

  今日早盘地产股强势上涨,金地集团封涨停,地产龙头万科A和招商地产涨幅都超过6%,在地产股的带动下,金融股也出现了明显的反弹,除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弱势下跌外,其余金融股都录得不小涨幅。

  由于金融与地产的爆发,上证指数也实现了开门红,早盘上涨35.78点,但上证指数的反弹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我个人认为,上证指数不太可能放量突破!特别是,我认为,金融、地产领头的反弹多半不可靠!

  今天早盘沪市成交量也达到838.8亿,为近段时间以来较大成交量,但我认为,后几个交易日沪市成交量很可能仍然会持续萎缩。

  我认为,上证指数的近几个交易日的很可能高点在2925点左右,2939点也不太可能被冲破,紧随其后,上证指数就会迎来一波大调整,春节前后,上证指数或会击穿2700点整数关口,不排除击穿2600点整数关口的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