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市杂谈】大盘为何强势收官?

(2010-12-31 15:44:20)
标签:

股票

周五,受美股隔夜收阴的不利影响,上证指数小幅低开。上证指数以2759.16点开盘,小幅低开0.41个点。最终收盘,上证指数报2808.08点,上涨48.51点,涨幅1.76%,收中阳线。

  从成交量看,沪市全天成交1097亿,而周四成交872亿,周三成交772.5亿,周二成交987亿,周一成交1252亿,同比大幅放大225亿。

  沪市成交量虽然大幅放大,也超过1000亿,但与周一的1252亿相比还有差距,本周一的沪市成交量也已经成为本周最高成交量。

  从分时图看,上证指数小幅低开略微下探后就开始震荡走高,在10:18分前后,上证指数在2786点附近遭受阻力冲高回落,早盘收盘时,上证指数在半年线和5日均线上方获得支撑。

  午后,早盘就表现强劲的有色金属再度发力,而近期走势偏软的券商股也震荡攀升,板块个股全线上扬。权重板块的拉升致使上证指数大幅上扬,并收复了2800点整数关口。

  有色金属板块全天延续周四的强劲表现。稀土和铜业股涨幅较大,中色股份、太原刚玉、西部资源、云南铜业、中科三环封于涨停,包钢稀土和广晟有色分别上涨6.83%和5.04%。

  资源特别是稀土永磁类股的强劲走高主要是受以下消息的影响。据报道,权威人士30日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各方对商务部公布的2011年稀土出口配额下降幅度的推测并不准确,实际情况由于2011年首批稀土配额中新列入了外资企业,2011年首批稀土出口配额跟上年不能简单对比。

  如果按2010年统计口径计算,2011年首批配额是2010年首批配额的一半。商务部对2011年全年出口配额总量尚未最终确定,2011年并不一定有第二批出口配额公布。

  在昨天的文章《最后一个交易日有没有奇迹?》中,我这样分析:“对于明天上证指数的走势,我个人认为,强阻力看2775点,支撑位在2720点,由于5日均线与半年线产生交集,明日很可能面临方向选择,但我认为平稳收官的可能性很大!”

  对照上证指数的实际走势进行分析,上证指数在今天选择了向上,并且突破了强阻力2775点,可以说我的分析是失败的,大奇迹虽然没有诞生,但小奇迹还是出现了,上证指数也收复了2800点整数关口!

  上证指数为什么会在最后一个交易日出现较大涨幅?我个人认为,有色金属在利好消息的刺激下立下大功,而上证指数的走强也是技术修正的一个具体体现。

  毕竟在连续下跌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反弹,再加上中国人都喜欢圆满,在2010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再大幅杀跌也不是每一个人所想,不过,虽然上证指数录得不小涨幅,但由于成交量仍然没有有效放大,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大盘已经转势!

  2010年已经成为过去,数据显示,从2010年1月4日开始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上证指数开盘3289.75点,最高3306.75点,最低2319.74点,收盘2808.08点,下跌469.06点,跌幅14.31%,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之一!

  另外,上证指数在2010年的震荡幅度也只有42.55%,而在2009年上证指数的震荡幅度是88.60%,在2008年,这个数字是231.71%,2007年上证指数的震荡幅度是140.96%。由此,我个人认为,在2011年,上证指数的震荡幅度很可能会加剧,这也是我所说的“回避大风险 掌控大机会”!

  我还是认为,在2011年,由于管理者已经把GDP目标下调至8%,可以说管理者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有了底气,虽然2011年货币紧缩的格局很难打破,但我认为,2011年有大风险也有大机会!

  由于2011年是3478点以来的第三年,我认为3478点在2011年同样难以突破,我认为2011年上证指数的核心运行区间还很可能在2000--3000点,极限运行区间很可能在1600--3400点!

  也就是说,我认为,2011年上证指数还很可能击穿2000点整数关口,这就是大风险!当上证指数击穿2000点整数关口以后,我们可以分步建仓,最高点还会超过3000点,这就是大机会!

  因此,我希望散户朋友可以运用阶段性投资法则在2011年回避大风险,掌控大机会!对于具体股票,我有如下建议:一,必须是中小盘股,2011年大蓝筹仍然没有太大机会;二,板块上可以从材料股、能源股、科技股以及少数工业股中寻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