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共自行车遇冷问题出在补贴模式

(2014-04-14 23:09:29)
标签:

杂谈

http://s16/mw690/001PPvGRzy6I6IsaXfx1f&690

    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曾广受关注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打造了“满街都是自行车”的亮丽风景线。然而4年多的时间之后,却陷入“车辆少、租车难”,部分站点瘫痪荒废的地步,“民心工程”成为“闹心工程”。(4月14日《京华时报》)
 
    公共自行车项目在不少城市都有尝试,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在尝试期,项目遇冷算不得是多新鲜的事情。武汉之所以受到格外的关注大多与其运营模式有关。区别于大部分试验城市的“政府主导,国企运营”的模式,武汉采用的是“政府引导,民企运营”的模式。在公共服务上引用民间资本,发挥市场的作用,这种模式在理念上十分先进,事实上在初期的效果也非常好。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武汉的尝试显然没能禁得住时间的检验。
 
    不少人因此怀疑是将民营资本引入公共事业的理念出了问题,而事实上,真正的问题并不出在引入民营资本的理念上,而是出在政府的操作方式上。武汉对于没少下血本,免费给20多块户外大屏和全部站点的广告牌,此外此外还累计给予约5000万元项目补贴。仅鑫飞达一家的项目,武汉市投入超过3亿元。而鑫飞达的表现却十分令人失望,心思不在自行车经营服务上,转而投向房地产、广告传媒等领域。
 
    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买椟还珠”。企业一方面从政府方面赚取高额补贴,另一方面又把这部分资金用在了公共事业之外的地方,留下了补贴的椟,抛弃了公共自行车的珠。最终是“政府投钱了,民生工程烂尾了,但运营企业赚钱了。”
 
    其实,这种情况却不是引入民营资本的必然结果。导致这种情况很大程度是因为政府直接将补贴送给了企业,即便企业不用心去经营公共项目,其仍然可以享受这些补贴,这就造成了政府补贴和公共项目的脱钩。如果反过来,政府的补贴不是直接给企业,而是补贴进市民的办卡消费中,比如市民在卡中充值100元,政府就为再为其补贴100元,这部分补贴无法提取,只能用于公共自行车的消费,企业也只有为市民提供的相应的公共服务才能拿得到对应的补贴。企业多半会在提高服务管理质量上费尽心思。
 
    资本总是要逐利的,但逐利未见得全是贬义词。市场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以市场化的思维去运用它。将民间资本引入到公共项目的过程中,政府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财政投入就可以了,还要想到财政的投入如何能够通过市场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事实上,这种类似于武汉的补贴模式并不仅仅出现在公共自行车项目上,在很多企业化运作的公共项目中都存在这种情况,不管运营方是国企还是民企。最终导致的结果常常是,企业一味哭穷希望政府拿出更多的投入,而百姓却对他们的管理服务质量不满意,每逢听证便对运营成本争论不休。针对这种情况,不妨转变政府补贴的模式,尽量采用直接向市民补贴的方式。尽管这种补贴模式并不是所有的公共项目都适用,但若对有条件的项目,显然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和政府补贴的积极作用。■刘兴伟评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