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为副省长晚点”背后的不信任魅影
(2012-11-06 07:10:23)
标签:
宋体广州白云机场深圳航空飞机有关方面杂谈 |
10月26日,“广州飞南昌航班因江西副省长迟到而延误”在网络上引发了强烈的议论,深圳航空江西基地总经理胡百雄称,当天ZH9711航班正常起飞时间是20:05,因前段ZH9672延误,于19:46才抵达广州白云机场,晚点近30分钟,这与其他旅客(包括头等舱旅客)没有任何关系。据悉,10月23日当天,江西省副省长洪礼和19:15就已到达了广州白云机场贵宾室候机,并未迟到。
接着深圳航空也发布了一条相关的解释微博,当然这个“无图无真相”而且摆出了一副公事公办架势的微博,在喜欢较真的人眼里几乎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那么,这位接受记者采访,直面问题的总经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很遗憾,即便有,作用也不大。
作为一个只能够新闻作为分析依据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能够确认的信息是,这位副省长确实在这个航班上,而且这个航班也晚点了,更要命的是,广州白云机场方面一句“头等舱旅客没有登机,飞机不会起飞”的解释惹了大祸。当然仅靠这些信息就推断出是因为副省长导致了飞机的延误显然并不充分,至于网上热炒的对骂之类就更加无从猜测了。
说实话,在有限的信息下,这事只能呈现出一种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状态。对那些相信“飞机为副省长”晚点的人来讲,不管有关方面如何解释在人们看来都是欲盖弥彰,越描越黑。而对于那些觉得“这只是个误会”的人来讲,有关方面的解释反倒有些多余。
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事儿让公众的心理产生的芥蒂,不管是误会也好,还是真实发生了也罢,为什么人们宁愿去相信“飞机为副省长晚点”这个并不严谨的推断,甚至人们会有要求有关方面自正清白的冲动?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相信,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怀疑。很多误解背后都藏着一些隐晦的心理暗示,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去年的一篇揭秘航空业“要客部”的新闻,它的标题很直白——“让‘重要旅客’的飞机先飞起来”,其中航空业对于高级官员等重要旅客所提供的超商业甚至是超国民的服务似乎只能用“谄媚”二字来形容,旅客想吃什么,喝什么统统记录在案,而且里面还提及了这样一个细节。某航空公司要客部空姐说:有的时候,飞机就要起飞了,要客却堵在了路上,这个时候,有的机长会选择等待。“等个15到20分钟都很正常,我们一般都跟乘客说是航空管制,大家已经习惯了飞机晚点。”
当然,对于严密的论证者而言,这句话并不足以证明此次事件就一定是要客部的潜规则作祟。但我们不妨设想如下场景:有一对夫妻,丈夫经常会搞出一些外遇绯闻来,一天在酒桌上,别人问这个丈夫,你成天不回家在外面搞外遇,你妻子是什么态度?这个丈夫淡定地说,咳,我就跟她说我是加班,反正我平时也加班,她早就习惯了。结果这句话不知怎么传到了妻子的耳朵中,结果有一天,丈夫莫名其妙不回家,妻子问他,你干什么去了,这个丈夫说:我加班。按照通常的规律,这天晚上就算不发生打人毁物事件,这夫妻的邻居要想睡个好觉怕是不太容易了。
以上的这个例子中,丈夫自然可以去谴责妻子为什么不信任他,也可以指责妻子用酒桌上的话来判断事实完全没有道理。但,这仍然无法阻挡妻子对他的怀疑。
那些被人莫名相信的推断,很多时候,在它背后总是有着一些曾经破坏了彼此信任的小事,这些小事如同幽灵一样,躲藏在人们心里,如同一个无法驱赶的魅影,时不时出来提醒着你:他在说谎!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通常是建立在彼此了解,信息对等的前提下的。所以,消除误解最重要的是沟通。但解释不是万能的,信息公开也不是万能的,一旦不信任的魅影在人们心中埋下了种子,光靠解释有用吗?更重要的是,不信任的魅影,显然会增加信息进行沟通的效率,人为地加大信息互通的成本。
多数人信奉这样一句话“听其言,观其行”,人与人之间,阶层之间,官民之间,权力与舆论之间,光靠说漂亮话是不够的,人们会去观察共同经历的每一个点滴,也要对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承担后果。如果说,在这个被罗生门的飞机晚点事件中,有什么值得被记住的话,那就是权力要学会自重。因为你的今天的所作所为,可能明天就会成为被民众质疑的心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