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发展不该忘了下水道这个“良心”

(2011-06-23 11:24:22)
标签:

杂谈

近日,南方数省遭遇强降雨,武汉、杭州、南昌等地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暴露了部分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严重落后。(6月22日《新京报》)
  有网友将这些遭遇内涝的城市调侃为“东方威尼斯”。其实,这个颇具反讽意味的调侃并不陌生,去年就有一大批城市获此“殊荣”。而今年又有不少“幸运儿”中招,这样的情景大有一年一度上演的趋势,新华社的一篇文章就形容这些城市是“逢雨必涝、逢雨必瘫”。
  与这些城市的狼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普遍内涝时被发现的两个“防涝明星城市”,一个是一百多年前由德国人打造排水系统的青岛,另一个是一千多年前由宋朝人打造排水系统的赣州。这些千百年前的排水系统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并让那些现代都市黯然失色。
  其实,不管是古人还是德国人,并没有什么过于高超的智慧,他们所拥有的不过是对于一座城市的远见。与这种远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诸多城市落后的排水建设标准。我国对城市主干道要求的排水能力标准设为“一年一遇”,按这个标准来建设排水系统的城市,几乎早就已经注定了逢雨必涝的尴尬。
  150多年前,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如今这些地上建筑光鲜亮丽的城市,地下排水却是如此的“心虚”,这不能不令人反思。中国的城市建设发展迅猛,有所谓的“宜居城市”,也有所谓的“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城奔着大都市甚至是“国际化大都市”使劲,但当我们想寻找一座由当代人建设的“防涝明星城市”时,却显得如此吃力。
  当然,对于一座城市的管理者而言,地下管道的建设显然没有高楼大厦那么讨人喜欢,但是评价一座城市的优劣显然不是以面子为标准,而应该以百姓的生活质量为标准。曾有人问:“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
  著名作家龙应台的回答是:“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这个回答充满智慧,因为下水道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良心”,更是在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远见和城市发展的扎实程度。
  当地上建设盖过了地下建设,看得见的政绩盖过了看不见的政绩,甚至连地上的建筑物也平均只有30年的寿命的情况下,远见便成了一种奢谈。或许在城市建设中,也应如那句古谚所云,“让灵魂跟上脚步”,城市发展不该忘了下水道这个“良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