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杭州图书馆长得到盛赞来自于公共空间的普遍衙门化

(2011-01-20 09:25:31)
标签:

杂谈

分类: 不墨迹能死

 

    自2003年起,杭州图书馆开始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及附近的农民工。1月18日,杭州市图书馆馆长楮树青在微博上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该微博引起较大关注,不少博友直赞这位馆长有北大遗风。(1月19日《青年时报》)
  与这条新闻相对应的是韩寒最近的一篇博文《他人的生活》中讲述的一个故事:火车站售票大厅里,两个挑着蛇皮袋的小伙子和两个保安爆发了争吵。小伙子说,自己要考虑一下买哪天的票,所以要在大厅里待个几分钟。而保安觉得他停留的时间太长了,这分明是来取暖和蹭地儿休息的,保安说,你们这种人,我看多了,给我出去,上面有规定,在售票大厅里停留不准超过一分钟。
  据说杭州图书馆从2003年开始免费开放后“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这些人里有没有类似于上面保安那样的人,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知道的是,至少在杭州图书馆里没有那个火车站的领导和规定。
  正如杭图办公室主任问的那句:“这也叫新闻吗?”这位馆长不过说出了一个在现代社会再正常不过的常识——图书馆是公共空间。所谓公共空间就是一个不限经济或社会条件,任何人都有权进入的地方,进入者不该因身份背景受到歧视。曾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著名诗人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如果在“天堂”里因为身份问题看到其他人不满的眼神,实在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
  然而,正因为在少数公共场所的领导和一些民众的眼中,从没有真正认识过“公共空间”的含义,才会出现韩寒描述的故事,也让这位馆长的言论显得如此卓尔不群。事实上,这种对“公共空间”的不理解并非全是民众的过错,很多本应是公共空间的地方被严重“衙门化”,别说是处于最底层的乞丐无法进入,就连普通市民进去一下也需要不小的胆量。
  这让人想起林达在《近距离看美国》中关于其参观法院的描述,当他参观最高法的时候不但没有受到任何阻拦,还看到了有组织的公众性开放活动。而在国内,不少公共空间岗哨林立,高高在上,一些本该属于公共空间的政府部门、法院等更是“重兵把守”,让人望而却步。有些像图书馆、火车站一样的公共空间虽然看不到任何不许进入的标识,但进去后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图书馆的馆长站出来重申公共空间的真正含义,想不成为新闻都难。如果有一天,每一个普通民众都能自如地在公共空间里取个暖,躲个雨,休息一下,方便一下,那时或许便无需如此大惊小怪了。(发表于1月20日《华商晨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