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限外地车流露的“交通保护主义”
(2011-01-10 14:29: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不墨迹能死 |
新年伊始,一线城市的“治堵”方案纷纷被推上前台。对比北京和广州两地的方案会发现,大部分手段是很相似的,比如增加用车成本和限制外地车流入等。在增加用车成本上,北京选择了限制车牌这种比较行政化的方式,而广州选择了经济色彩很强的拥堵费作为研究方向,无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民众做出牺牲,自然要经受民众的质疑。
然而,我们会发现,公众舆论的质疑似乎大多停留在增加用车成本这部分上,而在限制外地车流入上却相对安静,甚至还有一些市民对于限制外地车的进入拍手称快。这是否说明限制外地车流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呢?恰恰相反,如果各个城市都限制外地车进入的话,无疑将给城市之间的客流物流造成极大的障碍,并且会增加国内公路运输的成本,最终这个成本都会被分摊到百姓的身上。
事实上,“外地车”这个群体在一线城市的治堵方案中几乎没什么话语权。毕竟一线城市的治堵属于一种地方政策,本地市民对增加用车成本这种政策有机会进行充分的博弈。比如,北京治堵方案提出的时候民众的质疑集中在政府与民众所承担的责任不对等上,于是不少公众舆论把矛头指向了公车。在限制公车上北京也作出了明确的表态,一方面承诺不再增加公务车用车指标,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公车改革。而广州的制度新政,也即将迎来一拨对于拥堵费的质疑,如果政府方面不做出更多承诺,民众似乎不会甘于凭空多去支付一份费用。
而在限制外地车上,我们却很难看到这种激烈的博弈。北京的限制本地牌照政策下,限制外地车成为了必要的配套政策,而且对其限制也仅是针对高峰期。广州如果要从拥堵费上面突破的话,限制外地车看上去却更像个“顺便”出来的“综合治理”。可见外地车这个“被捏的柿子”已经软到了什么程度。
对于一线城市的民众来讲,似乎没理由去反对这种对自己生活影响不大,甚至还能“占便宜”的“好事儿”,但对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来说,却应警惕“地方保护主义”在交通领域复活。一项政策的出台,不能仅仅对于当地有利。如果其他城市也都限制外地车,岂不是所有车辆都几乎只能在自己的城市行驶了?这种“封闭的城市”形态,岂能在市场经济的当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