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之问与杜审言

(2011-05-22 19:03:53)
标签:

杂谈

                                    宋之问与杜审言

 

宋之问(656—712)与杜审言(648—708)都是唐初著名诗人。杜审言,字必简,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新唐书》杜审言传称其为“襄州襄阳人”,《唐才子传》则称“京兆人”。然据傅璇琮先生考证,“京兆、襄阳,皆指其先世之望族而言,审言之本贯,当据其父(杜)依艺作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唐才子传校笺》杜审言条)。杜审言比宋之问年龄稍大。他们的身世、阅历、行藏颇多相似之处。

                                

其一,他们都是进士科及第。起初都做过县尉。《唐才子传》卷一《宋之问传》:“上元二年(675)进士”。其时宋约二十岁。次年,宋之问为江南一县尉。之问《潜珠篇》云:“今乃千里作一尉,无媒为献圣明君。”九品县尉,品级最卑,之问岂甘!自拟潜珠,抒发幽怨,以达圣听。骆宾王《江南逢宋五之问》诗,大抵就作于之问在江南县尉任上之时。再看杜审言。《旧唐书》杜审言本传:“审言进士举,初为隰城尉”。《唐才子传·杜审言》有云:“咸亨元年宋守节榜进士”。按高宗咸亨元年,即公元670年。据此,审言进士及第大致也在二十余岁。又,《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三称,河东道汾州西河郡所属有西河县,西河原名隰城。可知,杜审言曾在宋之问的祖籍西河县(今山西汾阳县)做过县尉。

其二,早年都以诗鸣,且都善五言诗。《旧唐书》宋之问传:“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旧唐书》杜审言传说审言“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即是说审言早年即传诗名。其实,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都是初唐杰出诗人,都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

其三,他们都曾諂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而随着张氏兄弟的被诛则同时受牵连被贬谪。《旧唐书》卷七八《张行成传》附《张易之张昌宗传》载:“神龙元年(705)正月,则天病甚。是月二十日,宰臣崔玄炜、张柬之等起羽林兵,迎太子至玄武门,斩关而入,诛易之、昌宗于迎仙院,并枭首于天津桥南,则天逊居上阳宫。------朝官房融、崔神庆、李峤、宋之问、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等皆坐二张窜逐,凡数十人。”就中,杜审言被贬到峯州(今越南境内)。宋之问贬到泷州(今广东罗定南)。而又同在神龙二年(706)同被召还北归,并授以新职。杜审言授国子主薄。宋之问授鸿胪主薄。

其四,在中宗朝,宋之问与杜审言同为修文馆学士。《新唐书·李适传》:“中宗景龙二年(708),始于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一十二员,象四时、八节、十二月。于是李峤、宗楚客、赵彦昭、韦嗣立为大学士,适、刘宪、崔湜、郑愔、卢藏用、李乂、岑羲、刘子玄为学士,薛稷、马怀素、宋之问、武平一、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等为直学士,……凡天子飨会游豫,惟宰相学士得从。……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当时人所歆慕,然皆狎猥佻侫,忘君臣礼法,惟以文华取幸。”。《唐会要》卷六四《弘文馆》条:“至景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修文馆增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一十二员,征攻文之士以充之。……五月五日,敕吏部侍郎薛稷、考功员外郎马怀素、户部员外郎宋之问、起居舍人武平一、国子主薄杜审言为直学士。”从上可知,宋之问与杜审言在唐中宗景龙二年(708)五月同被征为修文馆直学士。学士何为?答曰:“凡天子飨会游豫,惟宰相学士得从。……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当时人所歆慕,然皆狎猥佻侫,忘君臣礼法,惟以文华取幸。”实际上,都成了地道的文学侍从,宫廷诗人。

                                

宋之问、杜审言,同朝同馆同为学士、同为宫廷诗人。都致力于律诗的创作。他们在文学上志同道合。在政治上也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如此阅历、行藏既多相侔,自然会多所交游,以至诗文的唱和。《旧唐书·陆余庆传》:“雅善赵贞固、卢藏用、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毕构、郭袭微、司马承祯、释怀一,时号‘方外十友’”。又《历代诗话续编·杜工部草堂诗话》卷一载:“杜审言已自工诗,当时沈佺期、宋之问同在儒馆为交游。”以至沈、宋诗艺影响到其孙“杜甫律诗布置法度”。而之问、审言之间也确有作为诗友的唱和。“杜审言,子美之祖也。唐则天时,以诗擅名,与宋之问相唱和。”(同上)。

《旧唐书·杜审言传》云:审言“累转洛阳丞。坐事贬授吉州司户参军。”杜审言在武后朝大约因为有迕犯武氏集团中人之处,圣历元年(698)由洛阳丞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市)司户。宋之问赋《送杜审言》赠别。诗曰:

卧病人事绝,    闻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    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抒写作者与友人别离时的情景。当时,作者卧病在家,殊少与人交往,自不免孤寂之感;而就在这时听到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心绪更加怅惘。“卧病人事绝,闻君万里行”,正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病中得知友人即将远去,已属不忍。因病不能揖别相送,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河桥不相送”一语,看似浅近平淡,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憾恨之情。第四句“江树远含情”,则以想象中的情景托物寄情:既然不能前往送别,就托那江边垂柳,尽我饯行送别之情吧。后四句接连用典。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孙楚,字子荆,西晋文学家,才藻卓绝,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晋书》卷五六有传。此处暗指杜审言。屈平,屈原名平,战国楚怀王左徒,遭谗被逐,自沉汨罗。汉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不仅处境与前人相似,所经两湖、潇湘,也像是追随前贤足迹。之问抚今思昔,感慨良多!“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结尾仍用典。《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而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预示友人也终将再得起用,由此寄托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神龙元年(705),武后病重,宰相张柬之等迎太子李显,起兵诛武后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一些諂附张氏兄弟的文人都受株连而被贬谪。其中,杜审言被贬到峰州(今越南河西省山西西北);沈佺期被贬到驩州(今越南荣市)。阎朝隐被贬到崖州(今海南海口)。王无竞被贬岭外。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因病晚行。就在宋之问赴泷州途径端州(今广东肇庆)驿站时见到上述几位同僚的题壁诗,不禁感慨系之,遂作《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诗云:

逐臣北地承严谴,  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歧路多,  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  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  自怜能得几人归。

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王无竞都是与宋之问同时在朝的诗人。唐代习惯用兄弟排行的行次与人名并称,如杜审言排行第五,称杜五审言。其余几人的称谓亦如此。这首古体诗虽即兴而作,但因遭际相同,同病相怜,情感格外真挚,语言亦晓畅自然。诗的开头两句,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意思是说我们这些获罪从北方京都被放逐的臣子,受到了严厉的处罚,流放到南荒,原以为在南荒大家还能够经常见面,为此稍感慰藉。“岂料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谁料到南部荒蛮之地路径崎岖多岔,各个乡县为重重山水阻隔,朋友们哪里还能时常见面呢!这实在令人懊丧。“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此联盖夲于庾信《晚岁出横门》:“明朝云雨散,何处更相寻。” “云雨散”,意谓分离。宋之问此处用“云摇”一词,有暗指武后势力被动摇、消弱的意思,因之使他们象雨点般散落四方,命运顿时“翻”了个个儿。“海阔天长”说明朋友之间相距遥远。这些地方离宋之问要去的贬所泷州,即今广东罗定县,也都还很遥远,都要过海才能到达贬所。因此说“音信稀”,彼此之间难以来往和互通消息。这且不说,更令人担忧的是:“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朋友们被贬之地,蛮荒偏僻,充满瘴疠。中原人大多不适应这些地区炎热而潮湿的环境。在这种地方居处,让人不免危及性命、难以生还之虞。这首诗,由见题壁而引发对友人的思念,进而表露对自己和友人被贬岭南遭遇的愁虑和忧惧,写得真切动人。

中宗神龙二年(706)宋之问与杜审言都被召还,宋之问授鸿胪主薄,杜审言授国子主薄。又于景龙二年(708)五月二人都做了修文馆直学士(见《唐会要》卷六四《弘文馆》条)。不久,杜审言即病卒于学士任上。《旧唐书》本传云:“年六十余”。为此,宋之问为他这个同馆同事写了情辞哀婉的《祭杜学士审言文》:从文中“维大唐景龙二年,岁次戊申,月日,考工员外郎宋之问谨以清酌之奠,敬祭于故修文馆学士杜君之灵。”和“孟冬十月兮共归君,君有灵兮闻不闻。”等处看,杜审言当卒于景龙二年(708)的秋冬之交。在祭文中,他把杜审言与 “初唐四杰”并列,谓“后俊有王、杨、卢、骆,继之以子跃云衢。”而“四杰”“莫以福寿自卫”只有审言“伟灵昭昭,度越诸子,言必得俊,意常通理。”说审言诗文“其含润也,若和风欲曙,摇露气于春林;其秉艳也,似凉雨半晴,悬日光于秋水。”。说杜沈言不落俗套,独辟蹊径:“众辙同遵者摈落,群心不际者探拟”。说他身亡名不死:“人也不幸则亡,名兮可大而不死”。而后,宋之问又追溯交游,缅怀往事:“自予与君,弱岁游执,文翰共许,风露相浥。况穷海兮同竄,复文房兮并入。”。感叹时光易逝,生死难测:“川流遽閲,隙电初过,昔乘运兮如此,今造冥兮若何。”。之问抚今忆昔,感慨良多:“怀君畴好兮恨已积,念君近惠兮情倍多。”。

                                

综上所述,杜、宋作为同朝同馆的同僚,不仅交往频多,而且作为诗友同好,交谊深厚。其友情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新唐书》本传中却有这样一段记载:“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我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唐才子传》卷一《杜审言》所记与此相侔。这里,所记杜审言的态度、言辞实在有悖常情,令人费解。试想,杜病甚,两位同事、好友前来探视。杜却说:我为命运所捉弄,还能说什么。不过,我活着,一直压的你们抬不起头来,现在我要死了,固然你们可以感到欣慰,但是,只可惜还看不到有谁能取代我在当今文坛的位置呢!

杜如此出言不逊,或许有他性格上的原因。《新唐书》本传载:“恃才高,以傲世见疾。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又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诞类此。”杜审言为苏味道的下官集判,他从府衙判卷出来,告诉别人说,苏味道若见到他判卷的精妙,必会羞死。杜审言之狂狷、孤傲,由此可见一斑。不过,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杜与苏早有交谊,杜有《赠苏味道》诗,其中有句云“据鞍雄剑动,插笔羽书飞”。杜对苏甚为钦慕。不当对苏如此傲慢。据傅璇琮先生考证,“‘羞死’云云,恐系小说家言。”(见《唐才子传校笺》卷第一)。但是说自己文章之高超,法度之森然,只有屈原、宋玉才有资格评价。而书法之绝妙,王羲之都得臣服于他。确实是自视甚高,迹近“矜诞”。其孙杜甫也曾炫耀家学渊源,揄扬先世,说:“我祖诗冠古”(《赠蜀僧閭丘师兄》)。然而,尽管杜性情倨傲,诗艺超群。他对宋之问、武平一前来“省候”的态度仍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描述杜审言临终前的情状云:“君之将亡,其言也善。余向十旬,日或再展。君感斯意,赠言宛转。识金石之契密,悔文章之交浅。明子诫妻,既恳且辨。”这段记载与《新唐书》本传所载不啻云泥之别。此外,时为起居舍人的武平一与时为国子主薄的杜审言同时征为修文官直学士。二人友情也非同一般。《唐诗纪事》卷六杜审言条载云:“审言卒,李峤已下请加命,时武平一为表云:“审言誉郁中朝,文高前列,是以升荣粉署,擢秀兰台。往以微瑕,久从远谪。陛下膺图玉扆,下制金门,收贾谊于长沙,返蔡邕于左校。审言或登文馆,预奉署车,未献长卿之辞,遽启元瑜之悼。臣等积薪增愧,焚芝盈感,伏乞恩加朱绂,宠及幽泉,假饰终之仪,举哀荣之典,庶弊帷莫弃,坠履无遗。”审言死后,武平一表奏皇上,高度评价审言文品声望,追溯了为皇上所器重,征召为学士的荣耀。而后奏请皇帝“宠及幽泉,假饰终之仪,举哀荣之典,”如此情深意切,可知二人情谊之深。准此,既然宋、武二人与杜有这等交情,杜怎么会对两位那样刻薄无情,说出那样尖刻、傲慢而不近情理的话语呢!都说稗官野史、小说家言不足凭信,皇皇正史亦何其乖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