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虚假已是唯一的真实

(2013-01-08 19:42:53)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章


  年终照例是大量生产“总结”的时候。对中国人来说,最需要用到的应用文,就是“总结”。一个人可能不用写请假条、申请书、通知,但不可能不去写“工作总结”。每个单位,单位里的每个科层,以及每个人,都要在一年终了的时候,进行书面的回顾。这些书写材料有的印制成为文件,有的只是呈交上去,但最终都存入各种档案卷宗。
  如果未来某一天,这些档案卷宗被人阅读,那么,阅读者看到的会是什么?他们看到的将是千篇一律的格式、千篇一律的表达、千篇一律的风格,乃至千篇一律的词语。由此,这个时代“台面生活”的精神氛围和精神品质,将会还原出来,那就是公共生活的沉重、僵滞、固化,和了无生趣。
  很难说,这是否能够代表当代公共生活的真实。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确实分化成了两种绝然不同的语境。私人和“非正式场合”的生活,丰富多彩,活色生香,乃至三句话就要交流“黄段子”;而“正式场合”,准确地说,一切与主席台以及隐含的主席台相关的表达,则在坚持一种面部肌肉强直僵硬的格调。

  这种格调虚假,并令人厌恶,因为它只代表“台面”的要求,只是作为一种“正确”的体统,而并不代表人的真实状态。哪怕“台面人物”,一旦离开“台面”,也马上还回庸常甚至庸俗的真身。然而,这种格调又是真实的,虚假正是这个时代“台面”的真实。拿腔拿调、作古正经、把姿体和语言端起来,把人的表情、言语按压下去,让体制性、机器性的声腔浮现出来,这是一种真实的要求。
  工作总结作为一种“台面文本”,势所必然地采用拿腔拿调、作古正经的书写样式,它既呈现了台面的虚假,也代表着台面的真实。它包含着整套的台面术语,也包含这些术语所隐含的使用方式,其语句组织、篇章结构,都运行在台面所认定的“正确”标准之上。这代表着一种“服从”的精神,代表着一种“归顺”的态度。然而,台面语言本身所内含的东西,则不必被执行。例如,“反腐倡廉”是一个台面要求,也是任何一个总结所必包的词语,但总结中的使用,只代表对要求的响应态度,而不代表要求被执行。一份总结是合格的,意味着它一定要出现“反腐倡廉”这几个字,但实际上,作总结的人可能已经腐败了很多年,而且在持续腐败中。

  很多年来,这个社会都没有解决“文风”,以及“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问题。这些“风”一直不能转到好的方向,表明了问题的顽固性。但为何问题如此顽固,则可能是见仁见智。有的人认为,问题的顽固性是因为普遍的堕性,重点在中下层;有的人认为,问题的顽固性是因为上行下效,关键在上面。站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同,认识也不尽相同。
  我想,普遍的堕性固然是一个问题,但上行下效恐怕更是一个问题。台面是一个“模仿效应”特别起作用的场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台面上流行的其实不是真实的趣味,而是一种投其所好的摹仿。一个时代里,表情、言语、语调、姿态的固态化或生动化,很大程度上是其来有自的模拟。
  近来,人们注意到中国自上而下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出行不再有触目可见的警跸,说话方式表现出了丰富的个性,发言被要求不再宣读文稿,高层的个人信息相对透明,新闻则被要求要写短写实写新。文风、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等出现新的面貌,人们燃起期待。上有所行,下有所效,变化也能为人感知。
  不过,效仿新的风格固然是一种变化,但效仿本身不足为训。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如果只是效仿,而非人们各自呈现其真实的面貌,就仍然未能脱离亦步亦趋。事实上,将社会的台面状态所存在的问题归入各种各样的“风”,只是一种现象归纳,只是表象的概括,而真实的问题是“风”何所由来。“台面”与真实出现巨大差异,“台面”规则对真实的隔离乃至屏蔽,根本上说可以归结为社会无法决定“台面”的运转。如果社会能够决定“台面”,那么虚假将会被视为最不可容忍的“台面”行为,说人话、办实事将会成为起码的社会要求,很明显地,谁曾见过喜欢虚假的民众?
                              2012/12/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