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视死难就是正视生命

(2012-07-31 23:26:39)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章

  上周北京大雨成灾。说灾还太笼统,因为死者甚众,北京暴雨可称惨痛祸难。现在的官通报死亡77人,并称为最终数据,其中66人名单得以查明。
  近几年,大雨淹城毫不新鲜,舆论每称为“城市看海”,切责地下建设被忽视,也可谓言辞峻切。然而,一场大雨在北京夺命77条,仍在人们的预料之外,也非仅地下建设不足可以全然解释。
  这次北京雨祸,初始似乎要演成温情的体验、精神的颂歌,“初步胜利”也宣告得很快,但随着信息的不断汇集,机场滞留和民间自发的“双闪接人行动”已不能作为雨灾的主题曲,死亡也非派出所长殉职和广渠门司机溺亡可以代表。
  随着来自房山区的消息渐渐浮现,人们发现机场滞留、“双闪接人”、警察殉职、广渠门溺亡等等,不过信息鸿沟的一个证明。城市的中心区域,有更多的微博、更快的传播,于是也有更多的粉丝关注。而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者更边远的农村,即使情况严重得多,因为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出来,有时传达出来又时滞过久,不能成为关切的焦点。此次北京雨祸,房山的信息所幸还不算来得太迟,于是得以推升舆论关注。

  客观地说,北京雨祸的各项数据,来得不算太晚。虽然也出现为何禽畜损失已经报告,而死难人数未能报出的疑问,但很快死难人数就公布了出来,而且同时发布了已查明的名单,使人们得以核对。
  名单不只是用于核对,不只是可用以监督是否存在着隐瞒。发布名单,首先是生命必须受到应有的尊重。媒体发布了死难者的名字,死难者的名字还在电视上被逐一播报。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姓名,而不只有一个类别通名。这个特定的名字,不是为了“管理到人”,更是为了把每个个体凸显出来。我们不会给每棵树特定的名字,我们却会为宠物取一个名字,而很久以前,黎民黔首即使有名字,也是极为随意的代号。有名有姓,以及姓名作为一件严肃的事情,这本身就是生命价值的表现。

  死亡是极为重大的事情。每个人的死亡,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得以表现其“重大”特征,墓碑、牌位、谱牒、方志到史册,到处是姓名的记录,也是死亡作为不同范围内重大事件的表征。现代社会已经不将死亡的公共纪念仅仅用于那些为了公众而付出的人,而是将它扩展到公共事件中的死者,纪念碑不再只为“为国牺牲者”而建,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记名碑,刻写死者的姓名,无名纪念碑不再是通行样式了。
  名单可以使人去体味生命的含义。人不是一个统计数字,不是政府管理下的一个活动对象,而是具有完全独立意义的生命个体。生死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世界的全部意义的基点。生是一切意义的可能,死是一切意义的消失。正是因此,生命的短暂、脆弱,以及生命何以具有长远的价值、个人怎样予社会以贡献等等,才得以成为值得展开的问题,感慨或者沉思以此而来。如果生命是永恒的,那么生命就是不重要的,如同我们需要小心翼翼地对待一只精美的瓷器,却不必同样小心翼翼地对待一口铸造精美的大钟。

  自古以来,权高势重者都得到了足够的哀荣,那正是其生命得到了极度推重的写照。中国传统的“视死如生”,不仅在家族内要求三年举哀的程式,而且在国家层面达到建造巍峨陵寢乃至用人殉来尊重人君。现实的生命却被忽视,如同牛马乃至被殉埋,被殉埋者是不会有姓名的。尊重每一个名字,就是尊重每一个生命,就是使生命获得平等的对待,而非只让权高势重者得享君临众生的福祚。
  因为一场大雨,几十个生命消失。这每一个名字,既是让人追怀其生命的线索,也是让人追问责任的头绪。这些生命为城市的治理者累积性的建设失败而付出,也是为城市治理者习惯性的应急无方而付出。灾难面前,人们守望相助的温情值得赞咏,然而赞咏温情永远不能作为追问为何因灾生祸的替代。

  祸难发生后急急宣布的胜利,各表其功的总结,过于落力的讴歌,既是对死难的无视,也是对生者的无视,它以“恢复秩序”的面目继续着对生命的冷漠,这冷漠既造成了灾祸的现实,也为下一次同样形式或不同形式的灾祸埋下种子。在灾祸面前,那些得令甚至主动地回避伤痛,而专注于可贵精神的倾力歌唱,那些放弃追问真情而且配合无间的问答表演,显示了轻松的“口力劳动”对生命价值的偏离,这也不是偶一为之的念诵死者名单可以忽视。
  长期以来,死于灾祸在这个社会并不少见,但人们得到一份名单往往困难。相比而言,北京雨祸的后续,多少算是一个进步。但这是特殊的处理,还是会成为这个社会的通则,仍将存疑。而且发布几分钟匆匆结束,不再留任何答问机会,也是一个怪异的现象。这个社会总在要求人们要有等待进步的耐心,而不曾考虑耐心是否必要,也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2012.7.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