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奖的学术水平
(2012-07-19 23:13: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章 |
鲁迅文学奖出现抄袭嫌疑。《文学报》刊署名柯棣祖的文章,指2010年鲁奖理论奖著作《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全书33万字,抄袭达到23万字。获奖者谭旭东反应强烈,在科学网博客连续发文,要求“造谣诽谤者”站出来,否则“以生命担保,绝不会饶过你!”
指认抄袭者言辞激烈,被指抄袭者更上层楼。我看到双方的情绪,远远超过了理智。一方论断粗率,另一方怒火中烧。虽然后者情理上稍可理解,但将博士导师、学位专家组、出版社编辑、鲁奖评委推作四道护身,并发下“绝不饶过”的毒咒,也十足可笑。
未细读《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只在中国作家网上草草扫了几眼。实话说,体式上还是合格的。满目可见人名和引号,引用远比一般著作为多,但也用注释作了交代。粗浅观感,选题不无讨巧,篇章架构不错,内容类似学术综述。创见有多少,粗翻不敢判断,但径直断为抄袭,似乎也难。
引用不说出处,就是抄袭行为,达到一定比例,就是抄袭之作。但也不是说引用交待出处就绝对不是抄袭。现在研究生作个毕业论文,都要过检测软件,不管交代不交代出处,文字被判与前人重合30%,就不过关。当然,我也很难说这就科学。周作人的文章,文字抄录甚多,没有人说是抄袭;钱锺书的著作,满纸都是引号,公认有大学问。
总而言之,抄袭不抄袭,在于抄书引文是否有新的阐述和发现。阐发有多少,好不好,决定著作的价值。但《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一书的价值高不高,跟是否抄袭还是不同的问题。只把引用装到自己的篇章架构中去,价值就难说高到哪里去。我抽读了书中的“儿童文学与童年捍卫”一节,实话说,意念飘忽,己见贫乏,有题无文,言不及义,真不是有发掘、有创见的文章。
据百度百科,谭旭东已出版童诗集、新诗集8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8部,主编、翻译童书近200部,还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教材,论文有多少还不知道。从列举的书目看,他的书最早被出版是在1999年。这是多么密集的创作、研究和编著数量,这样的出版数量之下,其理论研究还能够引用那么多的书,就很不简单了,研究水平如何,恐怕大有疑问。
但这又怎么样呢,那本被指为抄袭的《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至少从格式上看,很难说是抄袭。而鲁奖,则可援为水平高超的证据。这样,一本拼拼贴贴的书,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这本书的获奖评语是,“思考和探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文学面临的艺术困境和艺术可能性,是在特定领域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作品视野新颖,论点明确,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学术启发意义”。评语写得很妙,不说理论建树在何处,只说特定领域第一本;不说学术贡献有哪些,只说时代气息和启发意义。儿童文学领域,电子传播时代,两个概念放出来,鲁奖就到手。这就是鲁奖的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