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哥本哈根的争论是荒诞剧还是正剧                <span style="

(2009-12-08 22:33:00)
标签:

杂谈

 

  哥本哈根大会开幕了,舆论普遍预期形成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协议希望渺茫。
  希望渺茫的关键原因,据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关键问题上依然存在严重分歧”。
  我不知道气候问题到底有多严重。问题的大小、轻重、缓急,是否存在客观的标准。低碳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尺度,“花了多少钱”越来越被“排放了多少碳”替代。一些纪录片和资料讲,问题很紧迫,几年或者十来年之内若不能扭转排放趋势,事情就会不可逆转,温室气体增加、海平面上升、陆地淹没、冻土带甲烷释放、瘟疫流行……,地球生命的种群布局大概要改写。
  不过,看各国仍在争论减排问题,我就觉得事情可能也不是太紧迫。如果事情是火烧眉毛,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大家还坐在那里讨论谁多排一点,谁少排一点,不是很荒谬么?既然大家还讨论得起劲,气候变暖大概是一个“长期问题”,极坏结果还远。
  争来争去的,是什么呢?正向说,减排责任;反向说,排放的配额,即排放权。排放权,实际上就是污染权。换一个角度,排放权又被视为发展权,或者生活方式自主权。排放额度的后面,对应着发展和生活方式。在发展中国家,是为了发展而争配额;在发达国家,是为了保持现有生活方式而争配额。
 _sina_#8220_word__颜榈氖抵拭骼驶梢允瓜执⒄埂⒎⒄钩晒南硎埽ㄏ执罘绞剑┖臀廴局涞墓叵悼吹酶宄。人类制造了现代化,现代化又塑造了人类自身。中世纪以来,现代化(或言之近代化)已是新的神祇,后面又有人类中心主义和进步主义的“公理系统”。现代化制造了人类进程和生活,也制造了人与自然的新关系。人类又并非同时开始现代化起跑,而是有先发和后发的差异。从殖民主义到全球化,先发者一直主导,后发者创深痛巨,然而又不能不落入先发者引领的步调,“全球分工”、“产业转移”等等,就是发展阶段梯次的表现,内在的逻辑仍然是近代以来发展逻辑。
  现在的问题是现代化所制造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否真的可能成为杀死人类的武器,这个问题有多急迫。如果这种可能是存在的,而且是急迫的,那么人类又是否有智慧避免被自己制造出来东西所杀死。
  如果情况是急迫的,那么就得像《2012》那样,赶紧造大船保人种好了。而且气候变化是长时的,不像《2012》的方舟那样只需应对一场海啸。所以,气候变暖很难设想有什么人工避险设备,只能赶紧停手,制止气候恶化的不可逆趋势。
  当然,我还不知道气候变暖到底是一个真实的急迫问题,还是全球化、全球传播扩大而使我们“问题感”加重。有的人甚至认为气候变暖论不过是一种“绿色保护主义”的托辞,这就几乎是将气候问题定位为对发展中国家设置发展障碍的“阴谋”了。
  如果问题并不那么急迫,排放权、发展权、生活方式选择权,怎样转变发展模式、生活方式、生态观念,以及谁出钱减排等等问题,都还有时间从长计议。如果问题是急迫的,那么衣冠楚楚地争论排放权,有何意义呢?宁可同归于尽,也不放弃“发展权”、“生活方式选择权”,就是不知死活。
  无论如何,气候变化是一个地球问题、人类问题。地球无法代表自己的利益,人类行动能力由国家而体现。由此,地球和人类的问题,决定于国家利益,甚至政治家的判断。忧虑在于,国家或者政治家真的有权力决定地球和人类的命运,并且具备足够的能力吗?对个人来说,在追求并享受发展与地球和人类的命运之间,可能建立一种警钟常鸣的责任心吗?问题至大,答案存疑。仅有的欣慰是,渺茫,但国家们的会还在开着,议题已经确立了,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
  人类实在是脆弱的,气候变暖、核武失控、生态灾难、疫病流行等等,需要解决的危机很多,全球治理显得重要,但“多边机制”的组织形式仍然不能不建立在国家的基础上。
                                                2009-1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