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浙江三名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挑刺,成为不同教育观念、教育理想的潜在差异引爆的契机。
由于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可以说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想。学生应该受到怎样的教育,孩子应该获得怎样的训练,想法人人都有,哪怕那些在社会上失声音的人,那些永远不会出现在媒体上的人,那些从来不会进入教育体制的人。
当我们说到教育体制时,触及到的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形式。现代教育作为一种体制,把青少年成长从家庭纳入国家,我们仍然谈论家庭教育问题,但主要地,通过法律、制度等强制力,学校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和国家设施,把青少年成长公共化,使青少年部分地从家庭剥离,归拢到了国家层次。
教育的国家化,某种程度上使青少年的培养变成了一种标准化的工厂行为,高效率、一致化,国家为此提供了标准苗圃和量产摇篮。尽管一切教育,无不以“长大成人”为目标,然而,教育事实上是完成关于“人”的国家定义的途径,提供怎样的教育内容就表达了国家需要怎样的人的愿望。由此,国家需要、社会愿望和人的发展,三者在教育体系中交织。国家的需要稳定少变,社会愿望丰富复杂,人的发展千差万别。但显然地,孩子无法完全自我成长,教育从家庭和社会转入国家,一方面可以说是国家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完成了对孩子的国家接管,国家意图成为优先乃至全部的目标。
今天,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公民”概念,并以“公民”概念置换“人”的概念,而很少考虑“公民”与“人”的概念中不相重合的部分。国家需要公民,而人是生命和思想的个体,教育中的“长大成人”,基本上就是使人变成合格的公民,此间也必然多少照顾每个人的天性和兴趣,但就其意图而言,更多地是每种特长都有用处而已。这与人作为个体如何自主地发展其生命的可能,完成个人的天性,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教育是将人按照国家需要而编列次序的行为,当我们说它存在问题时,可能只是说编列次序不尽合理,离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发展”还是有距离的。
尽管如此,教育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实现方式。这基于不同国家对人的不同需要,基于不同国家在“公民”意义上去设想人的时候觉得需要哪些素质。通过教育体系,儿童成为国家意图的跑马场,国家按自己的需要传授知识、情感和价值,而国家差异来自于不同国家对相关问题的不同解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同的解答具有同等的意义,因为我们能够判断哪种解答好一些、自然一些,情感和价值上更加合乎人的本质一些。
由此,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可以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浙江的教师挑刺,归纳现行各版语文教材中主要问题有四类:一是内容不符合历史与常识,二是缺少童心,三是思想不符合现代观念,四是随意改编经典。这四类问题,第一、四类是真伪问题,第二类是教育方法,第三类涉及价值。可以说,真、善、美,在一些课文中都有明显的缺陷。然而,基础的问题还在于不真。
真,不只指真实,还包括真确、真诚、真信等。语文教育主要是语言文字教育,但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传达工具,在语言教育中必然贯穿知识、历史、情感和价值,应当做到知识真确、历史真实、情感真诚、价值真信。失去了真,则善与美无从落脚。虚假的知识、虚伪的历史、虚饰的情感、虚托的价值,不是无意义,而是只有坏的意义,因为这些还需要受教育者在日后清除。如果失真是无意的差错,他清除了就清除了;如果失真是有意的植入,清除了不算,他还将让人产生受骗感;如果一辈子都不能清除那些失真的东西,他就是个可怜的人。总之,因为失真,真伪、善恶、美丑标准都将发生偏差。当然,真诚的情感也未必不存在正常与反常之别,真信的价值也未必不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我想,区分正常与反常、正确与错误,这是在真之后的,而且有了真区分才有可能,真的还是假的都不明白,判断无从谈起,也没有意义。
前面已经说过,教育实为将人国家化的一种制度,教育的内容体现国家意图。教育制度使人不免于被国家塑造,但人们提出了教材的问题,就需要检讨国家意图与人们的认识之间的错位。我当然知道,虚假在我们这儿是多么普遍的事情,但如果人们知道教材失真不过是一种疏忽,那么国家意图还会被理解;如果人们认为教材失真是一种故意,那么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因为教育内容代表国家希望人成为什么样子以及用什么办法成为那个样子,所以教材失真如果被认为出于故意,那不止是国民无以寄托未来,而且将是国家信誉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