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叫“身内之物”。只是因为长期听到“身外之物”的说法,我才想到要探讨一下什么是“身内之物”了。
经常看到,高尚的人士持有这样一种豁达的观点,说到“身外之物”的时候,都要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计较或讲究“身外之物”,是很没有意思的。通常,可以被认作“身外之物”的,有金钱、职位、名声等等。不用说,一个人如果老是计较或争夺这些东西,不能被认为是境界高尚的人。
尽管根据自我标白来看,在我们这土地上,不求身外之物的高尚人士要占很大的比例,然而实际上的情况又往往让人遗憾,金钱、职位、名声的卡位战和肉搏战却又总在进行。
例如,以前兴“评工资”,涨工资都是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的,谁涨谁不涨,钱不多,但打破头的现象是务必要发生的。现在社会发展了,金钱数额动不动就很大,在公家做事的人,不乏为它而下狱乃至送死者。职位呢,更不能含糊了。官位作为通行的价值尺度从来就在起作用,职位高低至关紧要,为此而进行的倾轧惨烈无比。而名声,是脸的标志,既然“人皆有脸”,那么不讲究绝对是不可能的,而且越是名头大的人,名声的敏感程度越高,村妇之间不妨大骂,各伤其脸没什么大不了,而要是“恶攻”了不可攻之人,罪则不赦矣。
既然如此,人们还乐于传授“身外之物,不可执着”的道理,就有些滑稽。世人本非“四大皆空”的高士大德,何况和尚现在也被授予了级别,还来宣扬“身外之物,不可执着”,不免近似于歪理邪说。事实上我每常看到,那大讲“不可执着”的人,不是得好卖乖的好手,便是征战落败的人士。得了“身外之物”后,进行一通“不可执着”的宣告,自然是饱汉子劝告饿汉子节约;得不到“身外之物”以后,讲一通“不可执着”的道理,更是变种的“酸葡萄论”,百般滋味,无可言表。
不过,凡事还要作积极的理解。虽然“身外之物,不可执着”的道理,往往要制造一些对“身外之物”的不公配送,而且使这种不公配送获得堵塞众口的最好理由;但是,我还是愿意设想,对于“身外之物”的鄙弃,有一点表明重视“身内之物”的意思。这意思大抵也就相当于说,“身内之物”才是重要的,值得讲究和计较的。
于是,弄清楚什么“身内之物”,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按“生而带来,死而带去”的标准,可谓“身内之物”的,就是“赤条条”的那具皮囊,那有什么意义呢,虽然皮囊在其可以行走的时节,可以做做苦力,但实在也未必能够修炼到哪里去。这皮囊,显然非强调“身内之物”的人们的目标。
因此,可以算作“身内之物”的,就只有那些“生不带来,死而带去”的东西了,这些东西乃是理想、情操、信念、信仰、思想等等,这些都在“精神”范畴之内。可见人在精神方面的发展,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一讲到精神,事情就复杂起来了。精神领域的东西,据说都有好坏之分,糟粕和精华之分,不像“身外之物”,往往都是“本无好坏之分”的。设想一个人,也是全然不讲究“身外之物”的,但他追求的理想被认为不正确;其信念无比坚定,却被称为“走火入魔”;他的信仰无比纯粹,却被认为极度的疯狂;他的思想十分成熟,却被视作大逆不道,那么他对“身内之物”的高度修炼,又会如何呢?可以想见,他的命运也是十分可怕的。孔子杀少正卯,就宣告了这样的道理,心达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不可以不诛也”,与正确的方向不合,精神境界越高,就越不能轻饶。
这样说来,在我们这古国里,注重“身内之物”的修炼,并非是要修炼出各展其华的局面来的,而是要修炼出某一个早经明定的点上,臣民修炼出不喊“吾皇万岁”,那就比“一味讲求身外之物”更不可恕。所以最稳当的还是修炼学问与知识,这东西很像锤子皮尺之类的物品,属于工具性质,为手脚之类的肢体器官的延长,是有用的,而且容易掌控,学一些算皇历、写诏书的技能,那就当定了有用之才。
身外之物是“不值得追求”,“身内之物”却往往是“不可以追求”。身内与身外,能够明正言顺地修持而又不危险的东西,总之是不多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