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大学新生报到基本完成了。每年此时,学生怎样上学都会是一个话题,今年因为两个新闻,大学新生入学引来的议论更加热闹。一个新闻是云南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及家长被包起来坐飞机上学,另一个新闻是清华新生父母睡操场。
云南学生坐飞机,主办方说是要“宣传云南的教改成果”。清华北大每年都要到北大招生,今年有人上清华北大,与“教改成果”有什么关系呢?考中名校包机上学,不过是曲线复习进士及第骑马游街罢了。我对这种商业策划不以为然,但觉得要搞也不妨搞吧,反正我不成为广告的受众就好,事实上我根本不记得主办者是哪个公司哪个媒体。
清华新生家长睡操场,我想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那些学生怎么能心安理得地让家长睡在露天里,二是清华为什么会认为没有必要想一个不让家长睡露天的办法。接下来的几天,浙江大学允许家长睡学生宿舍,华中师范大学为家长开放体育馆夜宿,可见学校并非没有办法来解决家长露宿的问题。
当然,家长该不该到学校去还是问题,但不管该不该,家长已经到了,毕竟算是学校的客人,而不能说是与学校毫无关系的“闲人”,更不能说是“不受欢迎的人”,学校得显示一下仁爱之心,待客之道吧。
家长该不该到学校去,我知道这个问题每年都是大学新生上学中最重要的议题,主旋律也很明确,就是家长不要送子上学。据说家长不送,才能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我不知道学生的自立精神,怎么会因为家长一送就受到损害。学生自立,有的是机会来培养,小时候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进大学后学生将会全权处理自己的生活问题,就业时大多数学生将会自己寻找工作,大学生自立的机会何其多也,并不需要靠独自上学来体现。有什么证据证明自己上学的新生比和父母一起到校的学生自立精神强吗?
我不认为家长送子上学有任何明显的害处,某种程度上,我甚至认为家长陪同子女上大学是可贵的。人非草木,父母与子女情非一般。子女上学,不同于参军入伍,只宜送到村口就打转。学校是个什么样子,周遭环境如何,子女会在一个怎样的地方度过四年,家长想去看一看,是很正常的。儿行千里母担忧,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人伦之常,与其在家里忧来忧去,亲眼去看一看,我看要更好一些。
以前独自上大学的学生比现在要多。但现在不是交通条件改变了吗,以前我们村上的人有一辈子没进过县城的,现在每天都有车往县城里开了,没进过县城的人已经没有了。以前也没几上独子独女,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全部的牵挂只在一个孩子身上,我想只要有条件,不送子女去学校的家长,在社会上找不出几个。当然,送子上学的,还有部分是困难学生的家长,他们可能会去学校反映家庭的困难,希望找到一些解决困难的办法,过去也没有谁因为家庭困难就上学发生问题吧。
送子上学的情况,还是有些复杂的,但总体上看,还是体现了亲情。子女上学,毕竟不是出手一件产品,用户不来退货,就万事大吉,而是父母心头的肉一下子割舍开来,他们要去学校看看,没什么可以非议的。有人说,上大学是多大个事呢,用得着家长送吗?我想,上大学还真是个大事儿,经济上是件大事,父母与子女第一次远隔,情感上也是大事。你说大学会很好地接待新生,家长根本用不着担心,但情感这种事情,不是你接待好就可以替代的。就算你的接待水平足以颠覆了“在家千里好,出门万事难”的古训,但可怜天下父母心,其中就包括父母会操些冤枉心,你不能说父母操了冤枉心就是愚蠢。
自立很重要,但自己去上学还是父母一起去报道,并不反映自立精神的多少。社会舆论没有必要去反揪着父母送子上学来说事。现在讲得头头是道的人,照说都是已经自立得很好了,如果你上过大学,不妨回想一下,你是自己独自去大学的吗,或者你比那些与父母一起上大学的同学更有自立精神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