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失败的寓言
(2005-12-02 16:13:00)
有很多好话告诉人要有毅力,有恒心。
很有名的愚公移山,就是一个关于恒心与毅力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相信已经深入人心。愚公要把太行山、王屋山从家门口移走,是一个很大的誓愿。愚公想开通道路,并非不可以理解,但愚公为什么在“年且九十”的时候才提出如此重大的战略任务,实在是一个未解之谜。
当愚公提出这个战略任务时,除了他的妻子,没有人提出疑问,举家“杂然相许”的态度,显示了愚公在家庭决策中的权威地位。他的妻子的疑问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大家说,“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这个回答并不令人满意,首要问题是能不能移得了山,土石放到哪里只是一个其次的问题。
行动开始后,河曲智叟再次提出了那个首要问题,“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次,愚公作了正面回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孙是愚公的信心之所在。
愚公为无数代的子孙定下了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有赖千秋万代不放弃,这预示着“家里出了修正主义怎么办”将成为一个无法排除的忧虑。我估计为了捍卫“愚公路线”,愚公家族免不了经常进行防止出修正主义的斗争,移山的恒心会被“捍卫路线”的恒心所取代,家族的兴趣将不再是移山而是防修反修。
愚公故事因为神的出现而结局圆满。山神害怕愚公的挖山行动使自己无所归依,天帝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各背一山,放归他处。这个结果使寓言故事得以及时收束,避免了移山故事可能出现的诸多尴尬,但也弱化了移山故事中恒心与毅力的成分,实话说,最初知道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我想到的就是如果不是“帝感其诚”,整个故事将怎样收场,愚公家族的恒心与毅力又能够收到何种效果。
一个宏大的誓愿,一个恒心与毅力的故事,以如此囫囵的方式结束,是令人遗憾的。它的积极意义可能在于让人正视困难、鼓舞斗志、冲击强势力量,但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人产生某种机会主义的念头,那就是把恒心、毅力与行动的可能性当成不搭界的东西,着重表现个人的雄心壮志,把结果的实现寄托于贵人相助。
后来,我看到一些关于移山故事的疑问,如愚公把所有的人力、财力、物力都奉献于一个遥遥无期的伟大事业,很快就会陷入困境,根本不可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如愚公作为家庭主脑,是否有权做出一个会影响到子孙后代(包括未出生的后代)的决定;如愚公面对山道阻隔,到底该移山还是该搬家等等。
一般认为,这些疑问是对恒心与毅力这种可贵品质的怀疑。但我想,这怀疑的只是愚公式的恒心与毅力。这些怀疑并不针对恒心与毅力是否可贵,而是针对愚公式的恒心与毅力是否必要。它可能破除对恒心与毅力无条件的赞颂,但并未否定恒心与毅力的价值。
愚公移山是否必要,取决于愚公除了移山是否无路可走。从成本与收益来看,搬家总比子子孙孙挖山不止合理得多。当然你要说愚公“安土重迁”,所以宁可“迎着困难上”,我想这不是个道理,真的安于土,愚公不至于要挖山。就算走投无路,选择“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输送方式,显然是一个必然失败的安排。移山的“政治账”也许很可观,但算“经济账”和“生命账”则很可怕,这个行动维持不了几个往返,就会全体累死于道途。
简而言之,不必要的恒心与毅力,类似于没事找事,江浙方言所谓“数麻石片”、四川话所谓“洗煤炭”即是。水滴石穿,固然可以说明坚持不懈必有所成的道理,但重要的是那些水滴并没有树立过穿石的信念,它们只是顺流而下,碰巧滴在石上,假如要一个人去不断滴水以穿石,那就是毫无意义的折磨。绳锯木断,在上古之世或有必要,有了锯子以后是不必下此硬功夫的。
还有一个“铁杵磨针”的故事,据说是李白遇到的。那个老婆婆需要一根针,这很正常,但为何一定要用铁杵去磨,令人费解。就算硬是要磨,至少让铁匠先把铁杵变成细铁杆,也可以少花一大半时间。本来有多种替代方案,搞得倒像逼上梁山,我只能理解这个老婆婆磨铁杵只是要教育小李白发奋读书,而不是真的要得到一根针。那么故事中的老婆婆进行的就是一”硌荨N液芮煨倚±畎坠郧傻亓煳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于是发奋读书去了,而没有提出为什么一定要用铁杵来磨针的问题。
许多传统的佳话现在都面临效力危机,开放的解读使佳话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人不再习惯于被牵来牵去,而喜欢自作主张,就连小学生都开始提出各种令人尴尬的问题。一个寓言故事就能“打通思想”的时代,其实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针对“思想”的无用功仍然在有板有眼地做着。
2005-11-29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